两栖作战,早已不是你以为的那种打法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史益星 吴志丹责任编辑:杨帆
2018-10-02 02:13

(二)

作战指挥由“计划概略指挥”向“动态精准指挥”转变。传统两栖作战指挥,指挥层级多、关系转换频繁、临机调控难,对作战计划的周密性和指挥员的指挥经验要求高。未来两栖作战,是大数据支撑下的动态精准指挥,作战筹划将充分依托智能化决策系统,通过将战场上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处理,形成近实时的战场情报和战场态势图供指挥员决策,实现“脑机融合”,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同时,指挥员依据实时战场态势变化和作战效果评估,迅速调整作战节奏、力量部署和行动方案,临机处置突发情况,精准调控两栖作战进程。

作战编组由“数量规模型”向“精干多能型”转变。传统两栖作战编组是一种基于协同作战的功能组合式编组,规模大、要素全。未来两栖作战,将是基于体系支撑的联合作战,强调以目标为中心,按需匹配编组作战力量,力求形成一支高度合成、功能聚合、精干高效、保障高效的两栖作战力量,确保作战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同时,还将根据遂行任务的需要进行模块化组合,具备不同的两栖作战能力,实现“规模可变、功能多样、持续作战、兼容性强以及远征作战”的目的。

作战行动由“点线面”线式推进向全纵深“遍地开花”转变。传统两栖作战基本遵循由海向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的“线式”作战模式。首先在夺取战场控制权的基础上,登陆兵突击上陆和夺取水际滩头,然后向纵深发展进攻,建立登陆场。整个行动过程呈现出海陆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未来两栖作战则将完全摆脱由前到后、渐进发展的模式,消除泾渭分明的海陆战场界线,实施全纵深立体作战。作战初始就紧紧围绕快速达成目的的需要,将与作战目的相关的整个登陆区域纳入直接攻击范围,运用速度、火力和信息优势,以联合火力打击为依托,以一体化信息作战为保障,采取快节奏多点攻击的方式,对重要目标实施立体攻击,全纵深“遍地开花”,破击敌抗登陆防御体系。

作战方式由“有人化、信息化”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变。传统两栖作战,无论是依托登陆舰船、气垫艇、直升机、两栖车辆的快速突击上陆,还是以“传感器到射手的无缝链接”为特点的信息火力精确打击,都强调依托有人装备和信息技术优势达成作战目的。未来两栖作战,除先进登陆工具的使用外,将依托泛在云联基础网络与联合作战网络的智能决策,“无人化”武器装备执行作战任务将成为主流。使用无人驾驶航空部队用于两栖作战先期火力打击和战果评估;使用无人驾驶潜艇、水下机器人等实施登陆海滩进行水下侦察和水下排障等;使用无人机蜂群实施直前“饱和式突防、分布式杀伤和先导式突击”;使用机器人实施近距突击、障碍排除和目标引导,等等,这些都将在未来两栖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以目标为中心的两栖作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

装备体系由“突破岸滩防御”到“保障舰到目标机动”转变。传统两栖作战装备立足突破敌海岸防御体系,主要发展登陆舰艇、两栖装甲车、舰载火力支援装备、登陆兵作战装备为主。未来两栖作战,为实现“舰到目标机动”,在装备体系建设上,一是发展大型两栖攻击舰、综合船坞登陆舰,及其配套舰载中型气垫艇、重型运输直升机、倾转翼飞机等新型投送装备,确保成建制输送兵力装备,快速机动至敌岸内陆目标;二是发展舰载对陆巡航导弹、远程精确制导炮弹、短距垂直起降飞机等超视距海空火力打击装备,袭击敌方纵深重要目标,打乱其岸防整体部署,掩护输送兵力快速向目标机动;三是发展机载化轻型战车和察打一体无人机、智能化作战机器人、水下无人作战系统等,满足中低强度区域控制和力量快速投送需要。

部署模式由“临时应急部署”到“前沿常态部署”转变。传统两栖作战,通常根据作战任务需要,临时部署两栖编队赴任务区域作战,主要采取“岸-舰-岸”的力量投送模式。未来两栖作战,类似美军发展海上远征打击大队,打造“海上基地”,在海上重要方向前沿保持数支精干顶用的两栖作战力量将成为新常态。该力量具备较强的跨海快速投送能力、空地一体突击能力、多域特种作战能力、综合信息攻防能力和海上独立作战能力,平时执行低强度打击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战时利用“前沿存在、快速反应”优势,实现由海向目标的力量投送。

作战支援保障由建立陆上“滩头堡”向建立海上“浮动基地”转变。传统两栖作战,特别强调由登陆部队建立陆上滩头阵地,巩固和发展登陆场,并将其视为能否取得突击上陆成功的关键。而未来两栖作战更加强调海基的指挥控制、后勤以及火力支援的重要性,要求把海洋看作是登陆作战的基本机动区域,建立海上“浮动基地”,通过先进的情报信息系统,使登陆部队指挥所在海上即可进行有效的指挥;通过有力的海基火力支援,大大提高登陆部队机动的自由度,组成更加实用、更加轻便、更加有效的战斗队形;通过把登陆母舰作为浮动支援平台,利用舰载气垫艇和直升机的运输能力和机动性,为登陆部队提供快速直接的后勤装备保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