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健康军营环境,军营控烟怎么做?听听基层官兵的想法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谢贵杨 荣令民 于洋 黄华宇责任编辑:张硕
2019-08-10 01:51

近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意见》提出,吸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要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20多个城市,已出台公共场所禁烟地方性法规。

那么,军营控烟怎么做?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军营控烟怎么做?

——基层官兵说控烟

官兵吸烟为哪般

“吸烟有害健康”众所周知。研究显示,全球10%的心脑血管病死亡和全球12%的心脏病死亡归因于吸烟和吸入二手烟。在军营里,烟民队伍有日渐扩大的趋势。为了摸清部队官兵抽烟的情况,我们选取部分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客观反映基层官兵抽烟的现状,为开展控烟行动提供数据支持。

官兵抽烟情况不尽相同

干事小赵从机关到基层,又从基层返回机关,烟始终没有戒掉。前几年,他在机关负责教育工作,经常要整理大量的上报下发的材料,加班加点是常态。

“那时候加班多、熬夜多,推个材料,没有几包烟整不下来,有烟就有精神。”小赵回忆当年的“五加二”“白加黑”,对烟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记忆犹新。推材料、迎检、熬夜都是要抽烟的,烟能够给人醒脑的感觉,能让人静下来。不单参谋、干事抽烟,一起加班的领导也抽烟,一包烟转上两圈就没了。

与小赵同一年到单位的小陈被分到了基层连队当排长,他面临的抽烟问题也同样难解。“为了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我每天都要买一两包烟,战士们给我递根烟,我也得给大家回几根,经常这么来回递烟,抽着抽着就放不下了。”一开始,小陈的父母和女友都劝他不要抽烟,但他还是没能逃脱现实的困境,成了烟民队伍中的一员。

在问卷调查中,机关人员抽烟的比例比小赵刚到机关时降低不少。一些机关干部坦言,近几年转作风,机关应酬少了,对烟的“刚需”也少了。

相较机关人员抽烟比例的降低,基层连队干部抽烟的比例则较高。基层连队干部抽烟的另一个特点是,白天抽烟的数量和夜间抽烟的数量基本持平。一位指导员说,白天训练多,考虑具体问题相对较少,晚上写教案、做计划、谈心、处理个人事务反而更让人费心思。

战士抽烟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一位二级军士长说,他当新兵时许多战友都戒了烟,但从下连开始,抽烟的新同志又渐渐多了起来,这一抽就放不下了。战士吸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列兵、上等兵吸烟比例高于士官,是抽烟的主体,导致抽烟群体数量相对稳定。从问卷结果来看,抽烟比例和官兵文化程度呈反比,学历越高的官兵中,抽烟的比例越低。

军营控烟有一定基础

某勤务连是接受问卷调查的连队中唯一一个有女兵的单位。女同志都对二手烟持非常厌恶的态度,且都选择了“会主动制止公共场所的抽烟行为”这一选项。

问卷调查中,男同志选择“会主动制止公共场所的抽烟行为”这一选项的占男性人数的85%,也处于较高的比例。问及不愿意制止别人抽烟的原因,一位新战士说,一是部队官兵大多是集体生活,公共场所的概念区分不是太明显,二是一个新同志也不太好主动劝阻班长或老士官的抽烟行为,“等时间长了,关系融洽了,再慢慢地劝阻班长或老士官抽烟吧。”

在“身边是否有人提醒你抽烟有害健康并劝你戒烟?”这一选项中,有95%的官兵选择了“是”,这说明大部分官兵对抽烟有害健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统计显示,有92%的官兵曾接受过单位关于戒烟方面的专题教育,80%的官兵通过报刊手机等浏览过关于抽烟有害健康的科普文章。

官兵们对二手烟的态度也反映出了较好的控烟氛围,有70%左右的官兵对二手烟持非常厌恶、比较厌恶的态度,只有30%左右的官兵认为二手烟还可以接受、无所谓。

官兵成功戒烟比例不高

统计显示,干部战士开始抽烟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干部入伍后开始抽烟的比例占到27%,而战士入伍后抽烟的比例只有21%,更多的战士在入伍前就已经染上烟瘾。机关干事小赖分析说,这和战士入伍前的经历相关,有的战士入伍前当过小老板,有的打过工,还有的开过网店,这样的社会经历让他们更加容易染上烟瘾。

问卷还显示,抽烟消费与个人收入呈正比。买烟月消费超过500元的人员中,上士以上军衔的较多。有不少义务兵买烟月均消费在200元左右,占他们津贴的近五分之一。

虽然有着良好的控烟环境,官兵成功戒烟的比例却仍然很低。调查问卷显示,96%的官兵有过戒烟的想法或者行动,但是成功戒烟的人数比例不到10%。在问卷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觉得影响你成功戒烟的因素是什么?”很多官兵都勾选了“日常工作压力大”“战友互相递烟”这两个选项。上士吴班长曾经试图戒烟四五次,但最后都失败了。“烟瘾犯了克制不住,平时抽烟的人一聚就很容易再犯。”提起戒烟,吴班长直摇头。

(谢贵杨、荣令民、于 洋、黄华宇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