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家是一个有爱的“连队”

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马昕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1-03-22 09:27:37

我把家庭编成“连队”

2008年,我交流到郑州警备区工作后,将农村老家的父母接到郑州。当时,爱人在外地工作,我也经常吃住在单位,其他几个兄弟姐妹虽然都在郑州,但每天忙于生计,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一次面。父母来了以后非但没能享受天伦之乐,对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挂念反而更多了。为此,我建议大家都逐渐搬到一个小区居住,有钱的买房,没钱的租房。

大哥家经济条件有限,一家5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内生活。我买房后不久,就在家附近给大哥选租了一套三居室,一次性帮他预付了全年的房租,并叮嘱他不用归还,只要跟上全家的发展思路就行。后来,开公司的外甥女杨瑞招聘大哥到她公司,提高了工资待遇,他家的日子也逐渐好转。

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在一起如何相处和管理呢?想到家庭成员中有几个人是军人,我有了主意——将部队的好作风融入家庭建设,把家人编成一个“连队”:由我担任“连长”,负责家里大事的牵头决策,例如父母看病买药,下一代成长教育;二姐马艳担任“副连长”,负责家里的后勤保障、老人日常照料陪伴,调解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外甥杨威、外甥女杨瑞分别担任“一排长”“二排长”,他们是大家庭的“创业先锋”,带头勤劳致富,支撑大家庭公共开支;侄子马涛、外甥女陈凌是“通信员”和“文书”,负责家庭会议的召集和会务保障,监督年度发展计划的实施……

家庭“连队”建成后,我们还制定了一套“连规”:家里有了大事,全体家庭成员一起协商,形成方案后,分工负责抓落实;每月开一次“恳谈会”,及时交心通气,化解矛盾问题;春节前,召开年度总结表彰会,为学习或工作成绩突出的家庭成员发奖,每个人还要在会上报告一年来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下一年的发展规划,方便家人日常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家庭“爱心基金”。逢年过节一家人聚会时,鼓励大家将零花钱存入基金账户,自觉自愿,多少不限,再由6个小家庭各选一名代表组成 “家庭委员会”,参与“爱心基金”管理,定期公布每个家庭成员存入的金额。如果有人提出使用方案,经“委员会”认真讨论,三分之二以上同意,便可付诸实施。

“爱心基金”源于大家又用于大家。我们会不定期组织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等小比赛,对获胜者进行奖励;召开“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时,为表现优秀的小辈们发红包以示鼓励。“爱心基金”积攒到一定数额后,我们会拿出一部分,组织6个小家庭全体出动,陪两位老人外出旅游。

外甥女杨瑞和丈夫决定创业时,曾向“家庭委员会”申请暂借一部分钱作为启动资金。正是这笔钱,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经过近两年的打拼,他们不仅提前还了借款,还买了车。

有了微信以后,我家又建了一个家庭微信群。小两口吵架了,大家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帮着调和;父母过生日,大家争着张罗聚会;孩子们碰到学习困惑、工作难题,大家帮着出主意……说着谈着,隔膜少了,亲情浓了,幸福指数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前,兄弟姐妹给父母的赡养费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个别人还有“啃老”现象。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曾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最后,大家约定:每年春节、端午和中秋,6个子女平均给父母一些零花钱;如果有生病住院等重大开支,6个小家共同承担。

我们的行动给小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2016年初,在侄女马亚晓的提议下,我家第三代发起了“为爷爷奶奶发工资”活动,十几个孩子在微信群里红包接龙,每月5号前凑出3000多元,换成现金送到爷爷奶奶手里。

“连队”人人都有军营情结

我们大家庭现有2名现役军官、6名退役士兵。鼓励参军、在军营磨练成长,折射着家人们质朴的军营情结。

外甥杨威刚入伍时,军营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一度想打退堂鼓。家人得知情况后,轮番给他写信、打电话,鼓励杨威坚持下去。我也寄给他一个军旅日记本,在扉页写上赠言:“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个在思想上战胜自我的人,就能战胜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大家的帮助下,杨威咬牙坚持、刻苦训练。新训结束考核时,他成为全班唯一一个全优的战士,荣获新兵营嘉奖。

侄子马涛中学毕业后,跟随父母在郑州打工,性格比较叛逆,一度让家人十分头疼。我曾建议他去当兵,当时已退伍的杨威也来做他的思想工作。马涛心里一开始有些抵触,但还是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入伍后,他在大大小小的任务中磨练了自己,还因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看到孩子们在军营成长,我们全家人十分欣喜。但更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走出军营后,依然能保留那身兵味,在努力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还帮助了更多人。

杨威刚退伍时,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找工作遭遇了不少挫折。经过不懈努力,前几年,他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一路走来,他吃了不少苦。

“大多数退伍老兵像我一样,能力素质不差,但第一学历不高,找工作容易被卡在好单位门外。我觉得咱们应该积极为退伍老兵提供就业、创业平台!”随着公司有了一些规模,杨威萌生了帮助退伍军人就业的想法。全家人一致支持,并委托我前往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优待政策,由杨威安排公司各部门优先录用退伍老兵,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从一名优秀军人到优秀员工的转变。截至目前,杨威公司已录用退役军人10余名,其中还有几名同志已走向了管理岗位。

爱心接龙

2011年,老家有个叫冯莹莹的女孩不幸遭遇车祸,高位截瘫,身体数月不见好转,再加上抢救治疗时借下的几十万元外债压力,一家人几乎丧失了生活下去的信心。父母从老家探亲回来告知这些情况后,我给冯莹莹先寄去一些钱贴补生活,紧接着去考察了几家医院,希望能够帮助冯莹莹继续治疗。从医院回来后,我将冯莹莹的不幸遭遇和爱心捐款倡议发到家庭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希望亲朋好友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家人纷纷在微信群里捐款,一些老家邻居也发微信红包给予援助。

平时与我经常一起做公益活动的几位爱心人士也积极发动他们各自的朋友献爱心。几天后,大家带着爱心款相约来到医院看望冯莹莹,不仅解决了她的住院治疗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她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几年来,大家对冯莹莹的爱心帮扶从未中断。堂弟马德峰每次都积极参与,他说:“拿出三五百元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但积少成多,很多人的爱心款凑到一起就能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2016年的一个晚上,外甥杨威在家庭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爱心筹款链接,里面是一封急切的求助信:赵德生8岁双胞胎小女儿苑苑查出得了骨癌,急需一笔高额的医疗费。赵德生是杨威当兵时的连队指导员。几个家庭骨干成员看到后,立刻准备进行爱心捐助。外甥女杨瑞说:“这是边防军人的孩子,我们应该发动更多力量给予救助!”

我担心网上信息有假,打电话向赵德生部队的领导进行了核实。得知他们也在组织官兵自发捐助后,我便在家庭微信群里积极发动。年过古稀的父母带头捐款,家人们纷纷响应,就连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马一诺也拿出了50元的压岁钱。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个刚进家庭微信群的表弟也纷纷慷慨解囊。当过兵的小舅凌晨2点看到信息后,和小舅妈各自发来微信红包。我将全家的爱心捐助活动发到微信朋友圈,许多高中同学看到后,也纷纷发来爱心红包。

当我们把筹集到的爱心款转交给赵德生的部队时,该部领导十分感动,特地发来感谢信。后来,我了解到,小苑苑成功进行了手术,化疗效果很好,现已13岁,上初中一年级。

去年疫情发生后,外甥女杨瑞牵头在我们家庭微信群发起爱心捐款。倡议发出后,家人们纷纷响应,捐款很快达到一万多元,后来通过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转赠武汉。

像这样的爱心接龙捐款活动,在我们这个现有43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每年都会组织好几次。全家人热心向善、乐于助人的行为,得到了多方认可。我本人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孝星、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十大中原忠孝人物、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等,我的家庭先后获得郑州市和谐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多项荣誉。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