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盛夏,阳光炙烈。徜徉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老城区的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等一个又一个“八一”红色旧址,一下子将我带进了石破天惊第一枪的红色岁月。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全景性雕塑,再现了“准备起义——打响第一枪——民众支前——欢庆胜利——南征广东——井冈山会师”的革命历史脉络。
“八一起义,功在第一枪”。我看见了,1927年8月1日凌晨的南昌,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起义领导者,站在江西大旅社的台阶上,向起义部队官兵发出了打碎旧世界、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枪的号令。
南昌城头一声枪响,震荡寰宇,石破天惊,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从这一刻开始,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
红色,是党旗的颜色,也是军旗的颜色。

凝望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内一面鲜红的军旗,我耳际响起了朱德元帅的赋诗:“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呈现在我眼前的一份份份珍贵的史料,记录了厚重的历史。当时,我党所能影响和掌握的武装力量包括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及朱德创办的第三军官教育团、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且贺龙、叶挺所部在“东征讨蒋”的旗帜下均已从武汉开赴九江。
7月是庐山的雨季,空气潮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走在雾霭重重的山路上,不时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血腥味。在餐桌上,在办公桌傍,在会议中,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在向他证明同一个事实:汪精卫、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企图以召贺龙、叶挺上庐山参加军事会议为名,阴谋趁机解除贺、叶的兵权。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从庐山匆匆赶到九江,邀贺龙、叶挺、高语罕、廖乾吾等人在九江市区甘棠湖中的一只小船上紧急磋商。经议定,贺龙、叶挺不上庐山参加军事会议,迅速率部开赴南昌。
小船靠岸了,五个人在坚定的目光中告别,任何要说的话都在无声之中,在新的革命巨浪就要掀起的时刻,他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心声,感觉到沸腾的热血。
甘棠湖中的小船,在烟雨朦胧中摇出了伟大的人民军队。贺龙元帅后来高度评价,这次会议对南昌起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沿着红色足迹,我来到南昌牛行车站,一抬头,那一抹绚丽的红色映入眼帘。

历史定格下这样的瞬间——7月25、26日,当叶挺、贺龙率所部沿南浔铁路,从九江乘火车抵达牛行车站时,南昌人民群众举着“打倒蒋介石!”“打倒南京、武汉两伪政府!”“工农阶级武装起来!”的标语,热烈欢迎叶挺、贺龙所部。
置身南昌花园角2号朱德的寓所旧址,凝望那诉说时间之痕的一砖一瓦的峥嵘岁月,尽情地感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遥想95年前的那个如墨的夜晚,周恩来身穿朴素的中山装,手里提一个黑色皮包,风尘仆仆来到南昌,下榻在朱德家中。当晚,周恩来与朱德共商起义大计。朱德曾在南昌创办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并兼任南昌公安局局长,对南昌的情况非常熟悉,为起义起了很好的参谋和向导作用。
7月30日早晨,系马桩附近的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前委所在地,对外称“炮兵营”)的一间教室里,坐着李立三、彭湃及谭平山、叶挺等。大家一边等着中央代表张国焘的到来,一边议论着张国焘从九江连发的两封电报,说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候他到再决定。
正议论着,只见张国焘、恽代英与周恩来一同走进教室。坐下后,张国焘首先传达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但在传达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后,对张发奎存在幻想的张国焘却提出,“起义须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亦不可动”,并要前委讨论他的主张。
经过两天一夜的激烈争论,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最后决定:1927年8月1日凌晨4点举行起义。

“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一)日四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一举而歼之!”由周恩来签发的以贺龙、叶挺名义颁布的绝密作战命令,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犹如一团火,点燃了无数国人扭转民族命运的希望,兴起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焰的那个历史时刻。
1927年7月31号晚上,繁星满天,整个南昌城处在战斗前的寂静之中。起义时间一秒一秒地临近。“铃!铃!铃!”前委办公室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周恩来急忙拿起话筒,是贺龙打来的电话,贺龙报告说,一个副营长投敌叛变了,听到这个消息,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空气紧张的仿佛要爆炸。
乱云飞渡仍从容。周恩来神色坦然,镇定自若。他果断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举行。
历史的车轮,挟带着变幻的风云,滚向一个庄严的时刻。
陈列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一面褪色的旗帜,向我们讲述了95年前所发生的那震惊中外、令人振奋的一幕。
8月1日凌晨2时,枪声在南昌城骤然打响。2万颈戴红领带,臂扎白毛巾的正义之师,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为了入党时的誓言,传递着“河山统一”的口令,高扬战旗,不顾生死,勇敢地举起了枪,架起了炮,向着敌人射出了翻身当家做主的枪弹。
石破天惊第一枪打响前夕,朱德根据起义的作战计划,巧使妙计,以吃饭、请客打麻将的方式牵制住敌军两个团的团长和团副,不费一兵一卒有力配合了起义战斗。
石破天惊第一枪打响后,贺龙、刘伯承、周逸群站在设在宏道中学内的指挥部小楼前的台阶上指挥战斗。95年的历史并不遥远,但三楼的临街窗口至今还留有当年见证着那场激烈战斗的弹痕。当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时,贺龙派自己的警卫连冲了上去,终于攻克下南昌城内兵力最强、最顽固的敌人堡垒——敌总指挥部。
石破天惊第一枪打响后,叶挺在设在心远中学内的指挥部,指挥部队主攻驻守在天主教堂、匡庐中学、贡院、新营房一带三个团的敌军。官兵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所向披靡,再一次展现了“铁军”的威力。
在枪炮喷射的火焰里,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起义官兵前仆后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他们冲破一座座鹿砦,冲过一堆堆沙包,勇猛无畏地行进,就像一群下山的老虎,冲破封建桎梏,在烈火中寻找晨曦中的启明星。
8月1日拂晓,起义总指挥部——江西大旅行社楼顶,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南昌起义胜利了,人们迎来了一个朝霞满天的黎明。
一轮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南昌被映照得一片火红,大街小巷洋溢着欢腾热烈的气氛,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那个火热的夏天,犹如在疾风暴雨中辗转漂泊的蒲公英,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支军队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上找到了扎根的土壤、注入了成长的灵魂。
八一军旗是荣誉、勇敢与光荣的象征,是鼓舞全军指战员团结战斗的旗帜。

华灯初上,伫立在赣江边建军雕塑广场的“军旗升起的地方”主雕前,翘首凝望,主雕上军旗在灯光下格外夺目,红旗的左上角镌刻着“八一”两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在鲜红的军旗指引下,八一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续写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壮丽诗篇。
我平抑内心激动的情绪,由衷感慨,人民军队滚滚向前的历史脚印起于此,共产党人砸烂旧世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镌刻于此。
鲜红的军旗啊,染红了钢铁长城。在这面鲜艳的旗帜指引下,人民军队万里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抗日战争“驱逐倭儿共一樽”,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朝鲜战场“击溃强敌奏凯歌……”
不朽的军旗啊,染红了国度。和平年代,强军路上,人民军队又在这面鲜红的旗帜指引下,守护着国门,走向深海,飞往太空,开始了新的长征,为共和国的幸福安宁继续昂扬。
仰望鲜红的军旗,心潮澎湃,在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之路上,在民族复兴大业的奋斗历程中, 只要军旗跟着党旗走,人民军队就一定能继往开来一往无前。
长风绕战旗,红星永向党!
(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