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根据地略图
3 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
昌延联合县抗日政权不断壮大,到1941年,党支部迅速发展到59个,党员八百多人。因此,敌人把沙塘沟看成是八路军的“安营地”,惊呼“延安触角伸向满洲”。扫荡与反扫荡,争夺与反争夺,小小的一片根据地经历着腥风血雨的考验。
从1940年5月开始,日伪军集中5000余兵力,对昌延地区进行拉网式大扫荡,企图摧毁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政权。1940年8月28日,昌延联合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徐智甫、县长胡瑛在窑湾黄土梁被日伪军包围,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
仅有一个昌延联合县远远不够,冀热察区党委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正式确定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龙(关)赤(城)联合县在纪宁堡成立。7月,龙延(庆)怀(来)联合县在阎家坪村成立。
1940年夏,平北地委和平北军分区成立。平北党政军机关由霹破石移到海坨山区。随后,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程世才进驻。8月,覃国翰调任军分区司令员,常驻南碾沟、纪宁堡一带。
1941年3月,龙崇(礼)赤联合县在葵花村成立。
以海坨山为中心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到1941年,整个平北根据地,已经在242个村庄发展党员2500多人。
到1943年,平北根据地村级抗日政权已经发展到888个,占全地区总村数48.8%,人口有61.9万余人。1944年,重建被敌人蚕食的村政权415个,新开辟村政权273个。1944年,平北地区民兵总人数已达5万余人。游击队员参军总人数近3000人。这一年,民兵武装单独作战394次,毙、伤、俘敌503名。
平北,压抑已久的抗日烈火已成燎原之势。
延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4 在敌人心脏插入一把尖刀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在敌人的心脏插入了一把尖刀,引起了日伪的恐惧,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华北治安战》一书中,有多处记载侵华日军的哀叹“华北治安之癌,并非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共及其军队”“中共游击战和地下工作异常巧妙”,使日军被迫打了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休止的战争”“没有明确战线的战争”“陷入泥潭的浴血战争”。“日军在华北有9个师团和12个旅团的强大兵力被钉死在那里”,导致日本军队的“整个战局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
1941年12月3日,日本疯狂发动太平洋战争,同时提出确保华北“以战养战”的基地功能。由此开始了对占领区的疯狂掠夺和扫荡。在长城内外建立千里无人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阻断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
从1941年到1944年,日本侵略者先后进行了五次所谓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在伪蒙疆区域实施“施政跃进运动”。敌人集中冀、察、热、辽四省3个伪政权近2万人的兵力,对平北根据地反复“清剿”,纵横“扫荡”。平北抗日根据地天天有战斗,处处在流血,进入了最艰难、最残酷的斗争阶段。
仅1941年,敌人在平北共发动500人以上的大小扫荡32次,奔袭40次,零星清剿1540次。平北地区村干部、抗日积极分子被杀害约430人,被捕1100余人,被烧毁房屋约25580间,群众损失粮食3630余石(145万多斤)、牲畜2100余头。平北军民对敌主动作战414次,攻克据点13处,毙、伤、俘日伪军2500多人。
1942年,平北根据地进入最困难的时期。这一年是日伪军对平北抗日根据地扫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也是平北军民反扫荡斗争环境最艰苦的一年,日伪共进犯平北根据地1554次之多。
1942年,伪满、伪蒙疆、伪华北三个傀儡政权实行协调政策,在长城沿线集家并村“归围子”,在围子以外强迫村民拆毁房屋,制造惨绝人寰的千里无人区。围子内严格限制进出,对粮食、日用品实行配给。因此,老百姓把围子称为“人圈”。延庆珍珠泉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归围子歌》。其中唱道“四外划地点,里外围子圈,延庆老百姓,全都往里赶。屋子也不大,一住七八家,外头下小雨,屋里拿蛤蟆。鬼子把钱要,没有满洲票,粜粮食卖老婆,也得把款交。黑夜不点灯,特务窗外听,谁要说闲话,拉出就枪崩。”
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八路军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坚持战斗在千里无人区,不断出其不意打击敌人,让根据地人民看到胜利的希望。
在平北百姓记忆中,老十团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老十团,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步兵第十团。在平北老百姓的口中,前面冠一个“老”字,透出的是敬重、信任和亲近。
老十团,是一支以“知识分子团”著称的英雄部队。队伍中有七十多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学生,分别担任各级指挥员。第一任团长白乙化,字野鹤,满族,辽阳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白乙化身高一米九零,一脸大胡子根根朝上,经常是一袭白衣,一骑白马,在战场上足智多谋,神出鬼没。老百姓称他为“小白龙”,战士们称他为“白大胡子”。他的胡子赫赫有名,连鬼子向百姓逼问老十团下落,都一抹下颏问:“大胡子的,哪里有?”
1940年5月20日,老十团挺进平北。不到九个月,就在延庆、丰宁、滦平、密云等地区,对日伪作战百余次,威震敌胆。对于插入敌人心脏的这把尖刀,日伪必欲除之而后快。1941年以后,敌人接二连三地对平北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叫嚣要“荡平平北,消灭十团”。面对敌人扫荡,白乙化屡战屡胜,越战越勇。
十团一连二排四班班长陈永升,后来回忆那段艰难的战斗岁月:十团走进无人区,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要住处没住处,真是铺着地盖着天。夏季夜里一身露水,雨天从头到脚浑身湿透,冬天夜里冻得原地跑步。我们盖房敌人拆,拆了盖,盖了拆。后来,我们从北平搞回一批花旗布,每个班做一顶帐篷,这才解决了住的问题。入冬后,战士们没有帽子戴,通过地下党搞来一批毡帽头儿,每人一个。老百姓称我们老十团是戴毡帽头儿、住帐篷的部队。
5 八年抗战歼敌2.3万人
1941年2月4日,伪满道田讨伐队沿白河向根据地进犯,白乙化在密云马营西山战斗中壮烈牺牲,30岁的王亢继任老十团团长。王亢心思缜密,骁勇善战,是“常胜将军”,深受百姓爱戴。延怀一带的老百姓,又送给王亢一个“老”字,亲切地称呼他“老王亢”。
老王亢带领着老十团,在无人区里克服困难,顽强生存,避实就虚,屡战屡捷。双营诱敌战,速战速决杀鬼子;古城打伏击,智破日伪讨伐战;巧杀回马枪,痛打蒙疆骑兵队;布阵玉皇山,围点打援斗日伪;激战太子沟,活捉汉奸赵海臣;大战十三陵,一昼夜三战三捷……
八年抗战,白乙化、才山、王波、吴迪、李荣顺等老十团指挥员,牺牲在了平北这片土地上。七十多位跟随白乙化走向平北的北平大中学生,只剩一半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1380人编制的老十团,先后有1200多人长眠在平北抗日战场上。
1945年,平北根据地军民开始发起全面的战略反攻。初春,平北地委、军分区司令部从南碾沟迁到海坨山西麓赤城河川的蔡家窑子村。4月5日,日军驻龙关吉田中队200多人和伪军300多人,奔袭我军分区司令部驻地,妄图消灭我平北军事指挥机关。平北部队第四十团在南梁截击敌人,与日寇展开血战,杀敌100余。南梁战斗胜利,拉开了抗日军民大反攻的序幕。
1945年8月16日,平北主力第十团、第四十团奉命进军察哈尔省首府张家口,20日开始向敌人展开攻击。23日拂晓,十三分区二十团和蔚涿支队由南面向市区进攻,肃清市区残敌,塞外重镇张家口宣告解放。此战歼敌2000余,缴机枪200多挺、步枪10000余支、骡马10000余匹。从日军手中解放的张家口,是我军解放的第一个省会城市。
随后平北主力挥师东进,9月19日攻克新保安,20日收复沙城、延庆,21日解放永宁。10月4日解放龙关,14日解放赤城。抗日军民相继收复了平北地区全部失地。
八年抗战,平北军民对日作战共歼敌2.3万人,收复失地5万平方公里。昌延、龙赤、龙延怀三个联合县村干部、战士、群众共约14000人付出生命代价。主力部队指战员牺牲4000多人,平均年龄22.5岁。
参考资料:《回眸——延庆县老干部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