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村庄布田:“八一”南昌起义后的首庆之地

来源:湖南日报作者:白培生 李秉钧  王跃华 廖智慧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8-21 17:11

 

朱德和夫人伍若兰被安排住进了贫苦农民樊好翠家中,宛若一家人。(画作) 王跃华 翻拍

布田村现沉入了湖底,但英雄的精神永不沉没

然而,布田人民与红军鱼水情深,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源。红军一走,布田村就遭受灭顶之灾。

9月17日(农历八月初四),国民党第8军第2师王兆英团纠集地方武装共计3000余人,分4路趁夜包围布田村庄。拂晓,敌军闯入村庄,见门就砸,见人就杀,见财物就抢,见房屋就烧,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顿时,男人的怒吼声,妇女小孩的哭叫声,敌人的枪弹声,房屋的崩塌声,交织在一起。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繁华村落,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村门前、天井边、路旁等到处是死尸。仅村前的一丘田里,就横尸37具。

“仅当天,全村就有600多间房子被烧毁,87名革命干部和群众被杀;加上随后被烧的房屋和被杀的革命干部群众,布田村共有1000余间房子被烧成废墟,107人遇难。”资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袁剑霖介绍,此次浩劫,史称“布田八·四惨案”。

屠杀扑灭不了革命的火种,鲜血更加激起革命的斗志。在杜修经、唐天际、黄义藻、陈奇等人的领导下,更多的布田儿女参加了游击队,把游击区变成了敌人的坟场。黎晋文、黎龙恩、黎守安等30多名布田儿女,将热血洒在了龙溪游击区的深山老林里……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也对“以龙溪十二洞为中心的湘南特委”领导的游击战争予以了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于1950年11月给布田人民写信说:“你村1928年为我军休整,护伤员、筹军粮,作出重大贡献。后被焚毁,遭屠杀,仍坚持斗争,这是值得钦佩的,望你们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听识字的干部反复宣读来信,泣不成声地说:党没有忘记我们!新中国没有忘记我们!朱德军长没有忘记我们!

历史不会被忘记。1965年,资兴县委、县政府拨款在布田村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内安放百余名布田烈士的遗骨供后人瞻仰纪念。“1965年至1976年期间,我任布田大队大队长。”今年82岁的骆道英告诉记者,她带领村民用当时资兴县委、县政府拨付的资金,修建了布田革命烈士纪念塔,并把百余名烈士的遗骨从土中取出,亲手安置到塔内。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1986年7月,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东江水库建设,布田人民顾大局,舍小家,离别故土,举村搬迁到如今的兴宁镇重建家园。英烈们的遗骨也搬迁到新建的资兴革命烈士纪念塔内重新安置。后来,资兴市委、市政府又专门拨款在布田新村新建了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

“英雄的村庄永远沉入了湖底,但英雄的精神永不沉没!”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感慨地说,无论是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代,布田人民永葆英雄本色。

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里,黎金山老人久久地抚摸着那面略显陈旧的军旗,深情地说,9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和资兴革命烈士纪念塔都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也成了陈列馆里的义务讲解员。每年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前后,都有大批的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自发来到这里,感受炮火中布田人民的赤诚之心与红色信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汲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