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国民党政府军事上失败的原因

来源:军事科学院 彭玉龙 责任编辑:舆情信息
2021-06-08 07:52:48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及其政府宣布“抗战与建国”并行,在政治经济方面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如成立国民参政会、制定改善民生的政策等。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担负起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相继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一系列大战役,取得台儿庄大捷。广大爱国官兵英勇顽强的抵抗,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对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政治地位、影响及其领袖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空前的高度。

但另一方面,在全国抗战爆发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它继续留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但却开始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特别到全国抗战后期,不断强化反动独裁统治,逐渐失去了民心。

在军事上,国民党政府实行收缩战略,消极抗战,保存实力,以大量兵力制造反共军事摩擦。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11月召开南岳军事会议,强调其军队主力应“极力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明显是在保存实力,具有相当大的消极性。从总体上看,国民政府仍能坚持抗战,并与英、美成立中国战区,还派出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有限攻势和对日军的有限进攻中,国民党军队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基本上保持了正面战场战线的稳定。

但随着战略相持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面战场的作战规模及频繁程度明显减弱,其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问题日渐突出,并把抗战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同盟国身上。同时,国民党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多次反共摩擦事件。国民党的消极避战在军事上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除少数部队外,国民党军队大多抗战意志减退,军纪松懈,赌博、吸鸦片、克扣军饷、走私等贪污腐化现象比比皆是,军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捷报频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转入战略反攻,但国民党军队仍是消极避战和准备反共内战。4月,日军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即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多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退,丧师失地,日军兵锋直达贵州独山,整个大后方为之震动。这次大溃败对国民党政治上的打击是致命的,它引起了国内各阶层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使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使国民党当局威信扫地,进一步失去民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把实现民主、争取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正如中共中央当时所指出的:“蒋军队溃败不堪,重庆及国民党区域人心惶惶。各界人民,包括许多工业家,大学教授及许多国民党员对蒋失望,希望共产党拿出办法来,我党在国民党区域人民中的威信,极大地提高”;“中国政治形势起了一个大变化。国共力量的对比,已由过去的国强共弱,达到现在的国共几乎平衡,并正在走向共强国弱的地位。我党现在确实成了抗日救国的决定因素。”也正如《剑桥中华民国史》所说的,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精神疲惫,风纪败坏”,这“直接有助于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的黑暗、军事的败退、经济的恶化、文化的专制、群众生活水平的降低,与共产党及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国民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信大大降低是必然的,其最终结果也必然是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国民党政府犹如一棵正在枯萎的大树,虽貌似强大,但内部正在腐烂,从而决定了它在战后中国两种命运决战中必然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