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文化评论>>正文

余远来:甲午海殇,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余远来责任编辑:刘航2014-03-24 11:10

2、军纪松弛、派系林立与举国一致、上下一气

“官本文化”的沿袭导致了晚清政府在治军肃纪上的松懈怠惰,军纪松弛、派系林立岂能对抗日本的举国一致、戮力同心?中国的封建官僚体制孕育了官本文化这个怪胎,历经朝代更迭亦不式微。即使是按照近代军制成立了北洋海军,亦难逃脱官本文化的浸渍和沾染,导致军内军纪松弛、派系林立。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述:丁汝昌“虽为海军统帅,而平日宿娼聚赌,并不在营中居住”,“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所有官兵都携带家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镇远、定远舰上的士兵,常在舰炮上张晒衣裤”。凡此种种,足见当时北洋海军治军肃纪上的松懈怠惰。如此之军队,岂可御海于外侮。更为甚者,朝廷在选人用人上,也是派系斗争激烈。李鸿章为使淮军掌控局面,不是选贤任能,而是大量起用嫡系,排斥其他将领之后党羽翼。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就是其外甥,其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许多弹头并未填装炸药、“实有泥沙”,导致日本吉野号中弹竟然安然无损。

除此之外,北洋海军也难逃当时贪腐之风影响,供应给北洋舰队的煤本应是上好的优质无烟煤,却因官员腐化导致北洋舰队用的是劣质的八槽煤,影响动力性且不说,其散出来的浓烟使日本联合舰队早半小时发现北洋舰队,赢得了宝贵的战役准备时间。而在此问题上,日本则完成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通过宪法规范,带兵将领没有保全实力、拥兵自重的制度和心理,反而由于全面学习西方一派新风正气,军纪肃然,举国戮力同心,军队上下一气。清军与之交战,败亦在其中也。

3、是作风之弊还是文化之短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除了带来枝繁叶茂的绚丽光彩之外,同时也沉淀了惊人的保守能量,厚重地遮掩了民族文化之短,使之难以在开放求变中散枝开叶、焕发活力。经过清廷两次海防大筹议和两轮海军建设热潮,历时20余年,至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北洋海军实力在当时的远东各国堪称第一,实力在日本之上。但这种实力只是舰船器物等带来的战斗力表象,其军制、训练囿于“祖宗成法不可变”,仍然是中体西用、变而不革。这导致晚清政府在海军建设上的组织涣散、作风漂浮,也直接导致了最终的败局。

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晚清的文化之短,繁育了北洋海军的作风之弊,进而导致了甲午的海上之殇。我们祭奠这一段历史,就要从中吸取教训。文化是“无形的心”,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根本。一支军队光有器物之利、血性之勇,却无先进文化导引、务实作风保证,终至饮恨大洋,吞下苦果。“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每种作风的背后都有一段深刻的文化,每种文化也会孕育出一种作风。我们必须形成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文化自觉,发扬真打实备、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解放军报》(2014年03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