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方堃: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方堃责任编辑:刘航2014-03-28 14:01

海军衙门关防(资料图)

晚清海防格局正式定型

海防格局是一种战略布局,体现了战略决策者对海防形势的判断及其应对之策。由于事关国防全局,对海防如何布局曾一度是晚清政治家反复争论的焦点。

最先提出海防布局问题的是丁日昌。1867年底,他通过湖广总督李鸿章上奏“自强”八条,其中包括有“创建轮船水师,分为三阃”的建议。在1875年第一次“国防议”中,丁日昌再次明确坚持海上分区防御的原则,提出建设三支海军,并以“三洋并重”的海防格局作为建设目标。

李鸿章则明确提出,必须避免“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他认为,“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北塘、大沽、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之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其余各省海口略为布置,既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在此,他提出了“最要”与“次要”两个概念,强调海防建设须循此而规划实施。

李鸿章所提方案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满足了清廷卫护京畿安全的政治需求;其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可惜的是,这一“重点建设”方案被清廷否决了。清廷强调海塞防并重,并定南北洋分段督办、平行发展为建设海防决策。这个决策无明确海防重点方向,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全面铺开”的方式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使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加快改变国防现状,李鸿章等朝臣疆吏则再次对国防全局问题进行讨论。李鸿章等判断日本是主要威胁,俄、日势力将在朝鲜半岛方向交汇,对中国共同形成重大威胁。基于此,李鸿章明确提出以北洋所辖区域为海上防御重点。至此,清廷才全面接受海防重点建设意见,开始对北线海防实行倾斜政策,一个以北洋为重心的海防格局初步形成。

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使重建中的晚清国防体系受到全面冲击。战后,清政府进行了晚清第二次国防大讨论。此次讨论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海防议”,参加讨论者已不再集中于争论海防的地位,而是多就海防建设具体问题发表看法,主要集中于两个议题:成立海军统帅机构和海军分区设防。

前者讨论的结果是建立了海军衙门。它的建立加强了海军建设统筹,使海军开始具有独立军种的性质;后者的讨论则涉及海军建设与运用的指导方针。清廷在李鸿章等人的影响下,已就重点支持北洋的海防格局有所定见。1885年10月,清廷批准先自北洋精练海军一支的海防建设方针。至此,近代中国“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正式定型,晚清海防建设进入了其发展的高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