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圈那圈圈住了什么)
各种“圈子”一旦形成,就好比无形的围墙,使官兵虽然在一个生活圈、工作圈,却不在一个情感圈、思想圈,其危害不容小觑。
随着兵员结构成分的变化,部队内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战士喜欢相互扎堆,形成各种“圈子”,比如,“老乡圈”,“大学生士兵圈”,“城市兵圈”,“已婚士官圈”,“网络游戏圈”等。
百度全科上解释,“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表面上看,出现各种小圈子,无可厚非,大家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关切,更容易互帮互助。然而,各种“圈子”一旦形成,就好比无形的围墙,使官兵虽然在一个生活圈、工作圈,却不在一个情感圈、思想圈,其危害不容小觑。
其一,“圈子”淡化战友感情。“圈子”一旦形成且固化,就必然减少与其他战友的沟通交流机会,甚至对其他“圈子”产生排斥心理。比如,“网络游戏圈”的战士视不会玩网游的为“奥特曼”,“已婚士官圈”感到与未婚的战友没有共同语言,“城市兵圈”则在农村兵前面有种天然的优越感。
其二,“圈子”传导不良风气。“圈子”成员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容易交错影响,特别是错误思想和不良言行更易传导蔓延。如“富裕兵圈”内一人高消费,往往会带动其他人盲目攀比;“老乡圈”内一人与他人发生冲突,其他老乡拍马上阵;连队搞各种民主评议时,圈内之人相互跑票拉票,等等。
其三,“圈子”削弱组织功能。一项调查显示,43%的战士有了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更愿意向“圈子”说,而不是求组织帮。“圈子”成员在了解情况后,为了显示“亲密”和“能耐”,不是主动向组织报告,而是利用各自的私人关系去“摆平”,这无形中削弱了党组织的话语权和掌控力。
面对这些新情况,有的带兵人困惑不解:为什么有的战士有话不对干部讲,但一进入“圈子”,话匣子就打开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圈内成员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切,并且采取的是平视的眼光、扮演着平等的角色,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合拍和心理的依赖。
消解“圈子”,干部骨干首先要融入“圈子”。这里讲的融入,当然不是搞“潜伏”,也不是垒“山头”,而是指充分尊重战士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他们多一些共同语言,少一些思想隔阂,以免他们把自己当圈外人。通俗一点讲,就是能跟他们玩到一块、说到一起,始终与他们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当前,由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深刻调整所引发的官兵思想和心理波动,已成为部队重大现实问题和活思想的主要内容。把各种“小圈”融成五湖四海这个“大圈”,政治工作必须主动跟上去,解决好接地气不够、联系实际不紧,说不到官兵心坎里、打鼓打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努力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
(作者单位:76110部队政治部)
《解放军报》(2014年6月1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