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强军论坛(观点)>>正文

李慎明:咀嚼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

来源:参考消息作者:李慎明责任编辑:康哲2014-08-14 06:49

甲午战争时期描述日军占领刘公岛的日本绘画作品。(资料图片)

又是甲午,三个甲午。120年前那场悲愤雄壮的甲午战争赋予了中国所特有的干支纪年“甲午”以特殊的内涵。

笔者赞成这样的说法: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并不是对中华民族完全致命的一击;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才是旧中国滑入万劫不复境地的决定性时刻。这一次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强国之梦彻底破灭;中国加快了自己衰败和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效尤,在中国争相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

曾几何时,煌煌大清“天朝上国”有着占全球GDP三分之一左右份额的骄傲,竟然败北于“蕞尔岛夷”。个中滋味,很值得我们认真咀嚼。

193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其和中国接近的关系,时刻都在迫害着中国各民族的生存。”新中国成立后,从本质上说,我国的东海从来就没有澄明平静过。近几年,在个别霸权主义国家的唆使怂恿下,日本当局正在企图向军国主义道路上滑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态度,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我国东海似乎又重现波诡浪谲之际,回顾、反思120年前中华民族史上那场令人心酸、心碎的战争,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珍视历史的启迪,极富现实意义。

一、要社会进步,不要社会倒退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阶级分析方法没有过时。这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能不能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战争作出具体分析,关乎能不能从根本上汲取那次战争的惨痛教训。

笔者个人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可以寻找出许多条,比如在于政权和社会的普遍腐败,在于没有实行所谓现代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等,但这些都是根本原因之下的子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之本身。从根本上说,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的内因,在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自身的盛极转衰,封建社会制度由停滞不前进而转向腐朽反动。1894年甲午战争的败北,则是由于从1840年以后的这54年间,中国的社会性质即社会经济基础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已经由原来的十分成熟的封建社会逐渐蜕变、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朝社会这一性质的蜕变、沦落,相对于一个成熟的封建社会而言,相对于进步的历史潮流而言,相对于人民对政权的企盼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历史性退步,因而,也是一个极大的历史性反动。从这种意义上讲,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是个别人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而是整个社会性质即生产关系的腐朽与反动。人民群众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主体,都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清王朝后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出现,使得最广大人民群众遭受比先前多得多的苦难和灾难,最终失去对其的信赖、支持甚至是最后的忍耐。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终向背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方向。蒙古族是游牧文明的生产关系,但金灭北宋,元忽必烈灭南宋,满清也战胜了明朝,从整体上说,金、元灭宋,满清灭明,并不是其生产关系的先进,而主要是宋朝和明朝生产关系中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对其王朝统治残酷和腐朽的强烈不满、冷漠直至反抗所造成。苏联之所以不战而亡,从根本上说,也是苏联党和政权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所酿成的结果。

历史由偶然和必然所组成,但必然又往往是通过偶然开辟道路并反映着必然。经济不仅是政治而且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政治仅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已,但战争又是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任何一场具体战争的胜负,都有不少偶然性因素。我们在分析这些胜负原因之时,一定要具体剖析这些具体的偶然的因素;但任何战争,都植根于丰厚的经济基础之中。如果考察一场重大的战争,不从经济基础亦即社会性质上寻探因根,就有可能看不清这场战争的本质和胜负的缘由。

当然,学术界可能会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半殖民地虽然使中国主权受损,但毕竟带来了比封建主义进步的资本主义因素。笔者认为,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对抗着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残余,有着极大的历史进步性。但进入帝国主义之后的资本主义,其进步性则逐步丧失,尤其是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其反动、腐朽性则更加彻底显现。这恰如马克思所说:“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1840年后,用坚船利炮从外部强加给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因素,正是在殖民主义蹂躏下的依附于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因素。这种资本主义,相对于独立、完整的封建主义而言,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其历史进步性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凝结了资本主义生产中最野蛮、最污浊、最血腥、最腐朽、最反动的东西,它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经历着“一切可怕的波折”,却无法“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马克思语)。这些已与原本意义上的发达资本主义有着根本不同的变异的畸形的资本主义因素,使得中国人民失掉了自己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并使他们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用枪炮利剑“杀入”中国的这一更加血腥、更加反动的生产关系,既扼杀了我国明末清初就萌生的原本意义上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资本主义幼芽,又在民族与人民的苦难中,开启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篇章,催促了1949年一个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得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方面,走到了人类历史的前列。而帝国主义一百多年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则仅仅是充当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语)而已。中国社会当时的半封建性质,同样是由外国殖民主义和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所主导的。因此,此时的半封建社会,相对于原来完全的封建社会,同样是一个历史性的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应是主要来源于清王朝的完全的封建社会性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倒退这一内因。从根本上说,离开阶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看待所有重大社会和国际问题,都将是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