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军媒声音>>正文

蓄养文之力,制胜明日之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蕾、鲍传利等责任编辑:张琴2014-08-25 03:27

从古至今,军事文化作为激荡人心的号角,屡屡在战场上迸发出强大的能量。现代信息化战争,高科技武器的毁伤力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威力固然可怕,但并未改变“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这一规律。而军事文化直抵心灵的穿透力,对官兵绵恒长久的感召力,更是在官兵的铁血胸膛中蓄养起澎湃的战斗内力。

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不仅是军事训练对官兵作战本领的磨砺锤炼,也是军事文化对官兵精神意志的滋养激励。今天,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我们走进光荣团队,站在时代的高地,领受荣誉的一路照耀,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体悟军事文化蕴藏于座座军营的昂扬张力。 ——编 者 

“战神讲武堂”助力主题教育

李 蕾 鲍传利 本报记者 孙兴维

地处天山脚下的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多年来坚持部队走到哪里,文化之风就吹到哪里;任务执行到哪里,能打胜仗的鼓点就敲响在哪里。团里的文化氛围就像天山的一朵朵雪莲,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官兵们的心田,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特色文化建团育人效能在该团如花绽放,既坚定了官兵理想信念,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凝聚了兵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 

周末,“战神讲武堂”开课,还没有到十点,偌大的礼堂早已座无虚席。打开投影仪,全息影像投射到四周墙壁上,“‘珍珠港事件’美军疏于防范被日军偷袭的惨痛教训与我师1962年‘邦迪拉战斗’胜利的正反对比……”血与火、生与死的硝烟一一呈现,让官兵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当四连战士唐晓伟走下讲武台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战神讲武堂”为何这么火?原来,今年这个团在“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中,有的放矢开展文化活动,讲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讲武堂只是最典型的例子。 

针对青年官兵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该团积极组织知识竞赛和网上讨论辨析,团领导以普通一兵身份参与在线讨论交流,让官兵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解疑释惑。网友“弹无虚发”发帖说:“梦想昭示未来,目标指引方向,我们一定要逐梦军营、圆梦军营,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注入正能量。”

针对官兵身边缺乏学习典型的实际,该团举办“强军梦想、情系边疆”主题故事会,扎根基层干事业好干部赵万生,立足本职练打赢的好战士汪鑫,把真实的故事用真情演绎,在官兵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拍短片,演话剧,只要是能助推主题教育,团里就动用一切资源来支持。政委杨雄勋告诉记者,我们团在1953年就被原西北军区评为“部队文化教育优胜团”,这些活动的蓬勃开展都要归功于团队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 

从室内课堂到室外课堂,这个团先后投资数十万元,构筑了以战斗精神、优良传统、廉政奉公、安全防范、勇于创新五位一体的文化长廊、石艺景观和灯箱展板,建成了集信息集成、网上课堂、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官兵们在行、看、谈中就融入了“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的浓厚文化氛围。

“将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既能为文化建设的开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又能为中心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杨雄勋谈到,多年来,团队注重用文化“软实力”练就打赢“硬功夫”,为官兵们练就一身敢打能胜的硬本领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荣誉档案

新疆军区某师炮兵团,原西北军区11师炮兵团,于1946年6月在南泥湾组建,先后参加延安保卫战、兰州战役等战役战斗,为解放西北、建设边疆作出了突出贡献。1952年整编结束后,该团开展文化大练兵活动,成立速成小学,对干部进行轮流培训。经过半年的文化学习大突击,基本上摘除了文盲帽子,干部语文普遍达到高小程度,80%的战士达到初小毕业水平,在军区文化考核中获得第1名。1953年5月,西北军区授予该团“部队文化教育优胜团”荣誉称号。 

点睛

铸魂励志,润物无声。文化之妙、人文之美,更在于以“四两拨千斤”之奇巧,将理想信念这类庄重的概念,温和地植入官兵情怀。或许,我们把千钧的信念养在点滴之间,就为了那一朵天山雪莲绽放在官兵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