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起敬的“姓钱但不爱钱”

——钱学森的严与实④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顾吉环 李明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3-09 04:00

钱学森姓钱,但不爱钱,他一生把金钱看得极淡。

在美国时,钱学森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还兼任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和美国航空喷气公司顾问等职,成就卓著,收入颇丰,衣食无忧。1947年钱老和蒋英结婚,有了贤内助后,他既不管钱也不管家事,成了“甩手掌柜”。

回国后,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首任所长,后又任国防部五院首任院长,但他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在美国比却有了很大差别。刚回国的钱学森看到祖国欣欣向荣,兴奋不已,所有美好影像都留在他喜欢的相机镜头里了。蒋英曾说:“一个月下来,光他买胶卷、冲洗照片这些事,就把当月的工资花光了。这时我们才明白,不能像在美国那样花钱了,从此他再没有动过那个相机。”钱老的工资虽比普通人高,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家的生活还是要精打细算,炊事员每月都记账,他们和普通老百姓同样经历了缺肉少油的日子。

除工资收入外,钱学森获得的各类奖金和稿费也不少,这些收入他从不交给蒋英补贴家用。其中稍微大笔的收入,他都捐了出去,或作为资助某项事业的捐款,或作为特殊党费上交,剩余“私房钱”则全部放在秘书那里。一是用来交党费,钱老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党费必须按月上交,雷打不动。二是用于买书。钱老酷爱读书,以此获取知识和灵感,为科研工作服务。新华书店当时每月都给钱老寄好几本新书目录,钱老把自己想看的书在目录旁打上钩,然后由工作人员到新华书店购买。很长一段时间,钱老购买新书之多、购书频率之高曾引起书店“怀疑”,以为是钱老的工作人员搭顺车把自己喜欢看的书也捎上了。其实不然。但凡喜欢的书,钱老都会毫不犹豫购买。书店的人说,每月购买这么多书在全国也属罕见。三是支付其他捐款。组织上每年都会安排机关干部为贫困地区捐款,钱老要求秘书直接从“小金库”里支出,事后告诉他就可以。四是其他零散办公需求支出,根据钱老的需要购买。每到年底,由秘书列表向钱老报告当年收支情况。

可是无论收入多少,钱学森从没有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有过支出。他的生活十分简朴,粗茶淡饭,穿着简单。回国后,钱老几乎没有给自己添过几件像样的衣服,看照片就可以看出来,他不是穿军装,就是穿蓝色涤卡布的中山装配绿军裤,衣服磨破无法补了才让工作人员照原样再买。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工作人员曾跑遍北京大商场也没买到涤卡布的中山装,最后在一个日杂商店才买到。他深居简出,口袋里也从不带钱,只有一件事例外,就是每月去单位招待所理发,他会带钱在身上。理发的师傅每次看见钱老来理发,执意不收钱,感觉能够为大科学家理发也是荣幸,但钱老很认真,理完发把钱交给理发师傅,并说您付出了劳动,付钱是应该的。

这就是一位伟大科学家对待金钱的态度。从钱学森对待金钱的态度中,可以看到他心中装的是党,是国家,是科学事业;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无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