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言之、身行之,向习近平总书记学做人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陈新华责任编辑:张硕
2018-01-19 08:26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做人,要做丰富生动的人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写到,“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共产党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自然反对把人“做”成没有个性、没有感情的样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做人”之如何履行多重角色特别是如何交友问题上,有很精彩的回答。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和学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2005年6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作“同大学生谈人生”的报告时,指出:“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一入大学就同自己周围的许多人——老师、职工、同学开始了直接的联系,这些人都对你的成才负有各自不同的责任,反过来你也要对自己周围的人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报告中,他强调:“尊重、认同、信任和关怀等等,都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的。”

在此之前,他曾在《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上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指出:“人作为社会的成员,相互间势必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身为领导干部,“要纯洁交友的动机,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德会友”。

在交友方面,习近平同志有很多启人深思、感人至深的故事。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为怀念前一年去世的老友贾大山同志,于《当代人》杂志发表《忆大山》。此文自作者心底流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描述他和贾大山同志相识相知细节的文字有这样一些:“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这段县委书记和一位文化工作者的友情,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对朋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习近平同志更是充满深情。

1994年,梁家河村村民吕侯生同志,因治腿病事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求助。习近平同志当即请他到福建去治病,而且为他付了全部治疗费用。老吕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

“近平很快就联系医院帮我治疗。他平时工作很忙,经常下基层,但他只要在福州市里,差不多每天晚上都会到医院来看望我。”

“有时候,我心里觉得不安,我问起他医疗费的事,近平对我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我都愿意。’其实我心里清楚,九十年代初,咱们国家普遍工资都挺低,近平的工资也并不高,他没有多少积蓄。给我看病花的这些医疗费,大多都是彭丽媛老师的钱。”

老吕的经历,只是习近平同志与众多普通劳动者交友故事中的一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