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大数据:向“第一资源”人才要融合力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军强责任编辑:王俊
2018-12-22 01:23

③心理模型能否按需构建

融合人才“再发现”

每每谈到军民融合人才队伍的锻造和培育,“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一番话常常被人提及:“由于国情原因,我们不仅要做科学家的活儿,还要能做工程师的活儿,甚至还要干工匠的活儿,才能把东西做出来。”

高级技工紧缺,已经成为这些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软肋”。有识之士呼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务必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尽快打造一支切实掌握两用技术、具有两用产品制造能力的融合发展技术工人队伍。

其实,远远不只高级技工。国防大学教授刘晋豫呼吁,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迈进,亟需打造“五支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战略筹划的领导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精通管理艺术的管理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把握融合发展技术大势、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打造一支善于贯彻技术路线、精于推动成果运用的工程师队伍,打造一支切实掌握两用技术、具有两用产品制造能力的技术工人队伍。

身在领导岗位,未必精通军民融合之道;身为管理人员,也许与军民融合“隔行隔山”。同样,科学家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科技创新实践中军民融合理念就难以有效激活;工程师、高级技工如果“有技术无思想”,很可能与军民融合所需人才“南辕北辙”。

11月26日下午,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可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长久之策。这也给“五支人才队伍”打造提供了宏观战略指导。

依托心理大数据建立岗位素质模型,有助于达成最适宜的“人-岗”匹配。大数据时代,一切事物都被数据化。情绪、感觉、思维和认知等均可借助大数据得到更为精确、可视化的测量和呈现。心理大数据作为大数据在心理方面的一个延伸,是一种大规模、多维度的数据集合。将心理数据与任务数据相结合,科学分析心理各维度与任务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人员筛选和人才测评体系,从而确保各类人才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④“信得过”还要“靠得住”

“准入”门槛咋设置

黄桷树、银杏叶、小白鹭、金孔雀……这些充满灵性的动植物有一个共同后缀:心理咨询中心。这些心理咨询中心由北京阳光易德相继在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组建。国有控股的北京阳光易德作为清华大学大家庭中一员,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军民融合的产物。今年以来,阳光易德人奔走在基层部队,运用心理大数据和风险防控系统有效维护官兵身心健康,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谁能想到这一切竟源于一项课题的“意外”获奖:2011年11月,阳光易德与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研发的《军人心理训练系统》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权威人士称,这套系统填补了我国实用心理学空白,达到国际领域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那时,军民融合尚未上升为国家战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王择青带领团队不经意间“撬”开了军民融合的一道门:从满足基层部队急需入手,找准了该干什么、怎么干,也弄清楚了什么样的成果覆盖面更广,能够惠及更多军民。

军人心理大数据涉及人员、编制、心理测评结果,数据安全如何保证?既要“信得过”还要“靠得住”,王择青认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地方专业机构进入军人心理大数据领域必须有“准入”门槛。

在军方严格审查和大力支持下,“王择青们”天地更加广阔,成果也越来越多:2016年9月,军地合作课题《武警官兵心理大数据构建与应用》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课题一等奖;2017年10月,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的第一个心理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建成启用;2017年12月,军地联合研发的《军人心理大数据分析与预警服务》面向基层部队试点推广。

放眼全国,各地对军民融合战略高度重视,上重大项目,争创示范园区,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王择青与核心团队成员对此有一种强烈感受:上项目固然重要,但如果只见“物”而不见“人”,项目就失去了执行主体,也就没有了落实通道;强化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落地效应,务必把“物”和“人”紧密关联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行业服务解决方案”已经逐步拓展到政府、公安、教育、医疗、消防等10个不同领域。一个个心理服务项目从无到有、从服务个体向覆盖全民延伸,实现快速发展,行业领域的军民融合成果正在造福整个社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