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摄影记者李靖:抵近战场前沿记录真实

来源:“中国摄影报”微信公众号作者:黄媛媛责任编辑:乔梦
2016-05-14 17:03

从业43年,他把生命托付镜头,直面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始终聚焦战场、突发事件、边防一线——冒着炮火穿越南疆战场“百米生死线”、南沙战备值班长达2个多月、暗夜挺进生死簰洲湾、墨脱采访徒步500公里……他以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以书写中国军队影像历史的责任感,凭借精湛的摄影技巧凝固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他就是解放军报记者、摄影家李靖。  

“按下快门的瞬间,就如同扣动扳机的战士,必须无惧生死,抵近战场前沿,才能留下最真实的历史瞬间。”这是李靖坚守的信条。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一次次冲上战场、赶赴灾区、走进演兵场、深入天边,拍摄着中国军人的战斗冲锋,记录着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

猫耳洞里摆“战场”。李靖 摄

中国摄影报:您如何走上摄影这条路?曾经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靖:初中时学校只上半天课,课余时间我开始和同学自学摄影——自制印像箱,跑到北京珠市口买显影液和散装的印相纸……参军后,全县只有一个照相馆,一两个月也难请假上次街,战友照张相很难,我就借相机帮他们拍。调到师机关当广播员后,领导发现我爱摄影,就让我当了报道员,最后当上了摄影干事。1979年我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山西分会。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干部专修班毕业后,我成为解放军画报社的摄影记者。

43年的摄影生涯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同时完成军人和记者的双重使命。同样是记者,我们还要有军人的钢铁意志,经得起生死的考验——在人大学习期间,我到老山“猫耳洞”里,和战士同吃同住,捕捉战火中他们年轻的身影;1988年南沙“3·14”海战,作为解放军画报社的记者,我主动请缨,与第一代南沙守礁官兵共同生活了近3个月。同样是军人,我们完成任务不是靠钢枪而是用手中的相机。在抗洪救灾的一线、在地震倒塌的废墟里,在漫漫的墨脱边防巡逻路上,做个肯吃苦的军人还不够,拿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就是失职的。

南沙第一代守礁人。李靖 摄

中国摄影报:区别于其他的艺术样式和表现手段,您觉得摄影的特点和魅力是什么?

李靖:通常摄影分为艺术类摄影和纪录类摄影。新闻摄影在纪录类摄影中又具有别样的魅力,它有“我在现场”的真实感,记录的往往是历史瞬间。同时它又有“我来记录”的独特视角,具有个性特点的镜头语言,表达的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思考。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总是在用最短的时间考验着拍摄者的综合素质。

幸福墨脱路。李靖 摄

中国摄影报: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对军事题材的现场实录,您怎样看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李靖:第一位的是题材。不同时期的军事摄影,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就应该锁定最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射、抗洪抢险、抗震救援、中外联演、维和行动……军事新闻摄影首先要拓展的是题材的广度,将镜头伸向未知的领域,跟上我军强军的步伐,走出国门,锁定我军最新的进步。而形式是依内容而生的。没有绝对好的形式。根据要表达的题材,选取最适合题材表达的形式,不拘泥于套路,不拘泥于单一的审美标准。可以有阳刚之美,也不拒绝温柔的表达,合适的就是好的,重要的是准确表达记者要表达的思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