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从这里走来

来源: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作者:史铭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09-17 18:24

长辛店,位于首都西南方的京畿重镇。千百年流淌不息的永定河,静默无声地滋润着这片热土。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孕育并走出一支神秘之旅——半个世纪前的1957年12月9日,炮兵教导大队在长辛店成立,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蓄势待发。

2016年是火箭军建军50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将深藏在长辛店多年、后人无法忘却的一段历史呈现给读者,献给参与创造这段光辉历史的老一辈开拓者———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先驱。

神秘的首次接装

1957年12月20日深夜,满洲里。

一列满载特种武器装备的专列,风驰电掣般地穿越欧亚大陆,在这个被称为“欧亚桥头堡”的当时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换轨入境(苏联铁轨宽于中国标准铁轨85毫米)。一排排背对列车、荷枪实弹的哨兵,使静谧寒冷的边境口岸更添几分神秘。

身着西装的苏军领队布里奥·伯列任斯基中校,与提前从北京赶来的军委炮兵上校孙式性进行礼节性会见,办妥过境手续后,共同登车启程。

直至近半个世纪后,这趟专列才向世人掀开神秘的面纱:车上装载的,正是从苏联引进的2枚P—2地地导弹(含一枚解剖弹),以及45台件测试、发射、横偏校正、加注和运输等特种装备。随车来华执教的苏军官兵共102人,其中军官37人,士兵65人。P—2导弹是使用液氧和酒精做推进剂的单级火箭,最大射程590公里。当时的保密措施极其严格缜密,列车上装的是什么,别说担负警戒的哨兵和警察不知道,铁路部门不知道,甚至连中方前去接装的一些士兵也说不清楚。

1963年11月3日,炮兵第801营在国防科委第20基地执行国产首批“1059”型导弹检验发射任务(代号“105”),成功发射“1059”导弹1枚。图为加注分队进行发射前的训练。

享有一级警卫规格的特种专列一路南下,穿越一座座隧道、桥梁、车站,于24日18点51分抵达北京西南长辛店车站,又经专用线直接开至9公里外的原东方马列学院二分院院内,刚成立半个月的炮兵教导大队官兵在此翘首迎候。

隆重的交接仪式在当天深夜举行。这当然出于保密考虑。苏方代表宣布,卸装将是给中国同志上的第一堂课。其语气既不乏严肃与苛刻,又略含几分自负与傲慢。

负责卸车入库的中苏两军官兵,按照职务对等对口的原则,共同打开保险铅封,依照来货清单逐件查对交接。

伯列任斯基中校有所不知,之前炮兵教导大队已专门成立接装指挥部,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爽任总指挥。接装教育极其认真,许多学员报到后,刚放下背包就进入紧张的接装准备。官兵们深深懂得,在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不久,特别是我们正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苏联“老大哥”能够有偿提供这批导弹装备,是何等弥足珍贵。为确保万无一失,军委炮兵协调各方,调集6台大型单臂吊车、6辆牵引车、24辆卡车和其它卸载工具,反复组织装卸车演练,直到官兵熟练掌握规范动作要领。

接装现场既紧张热烈,又井然有序。苏军官兵操作技能娴熟到位,每个号手都会驾驶机动车辆,显示出“老大哥”的能力素质确实不凡。但卸载大型装备并非预想得那般顺利,因苏式导弹自备车采用大掀盖式,从顶部一块块吊下拼装的顶板和侧板,有些沟槽已经老化变形,大都需费一番周折才能拆卸下来。好在炮兵教导大队从兄弟部队借用的8吨大吊车颇为争气,从导弹起吊转载到运输入库皆有条不紊,快捷高效。整个接装过程,实际上成为中方官兵展示良好素质和过硬作风的过程。因为大家深知,这关系到祖国的荣誉,更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

时任转运排长的江绍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追忆起这段往事,依然历历在目,颇为自豪。

“中校同志,卸车第一堂课能及格吗?”望着伯列任斯基满脸的惊诧与钦佩,炮兵教导大队政委宋杲上校不失时机地发问。“上校同志,何止及格,应当给你们打满分!”苏军领队确实未曾料到,这些庞大的特种装备能如此顺利安全入库,尤其令伯列任斯基等满意的是,一些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存放,中方都想得周到细致,安排极为妥当。“老大哥”对“小兄弟”素以苛刻严厉著称,但这次由满洲里至长辛店的神秘接装,却让苏军中校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他热情伸出大拇指,并与宋杲紧紧拥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