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起眼的小站见证了新四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郑鲁南 陈鲁生责任编辑:董玥
2017-11-20 11:03

进攻炮车车站

炮车车站,是陇海铁路旁的一个小站,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日军在陇海路铁路沿线的中心据点之一,日军第65师团第72旅团第136大队第一中队驻扎此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毛泽东在延安发出了“对日军最后一战”的指示,经中央军委批准,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粟裕组织发起了高邮、陇海路东段战役,向拒不向新四军投降的日伪军发动进攻。

1945年12月,高邮战役胜利后,华中野战军为了使华中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配合津浦前线我军的作战,决心对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的陇海铁路东段徐(州)海(州)段铁路沿线的日伪据点发起陇海路东段战役。

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关于陇海路东段破击战的部署致电中共中央:拟定1月10号或12号,对陇海路东段进行破击战。

1946年1月5日,华中军区在陇海铁路东段破击战役的政治命令中指出:

国民党“顽敌似选择鲁南作为其军事进攻的重点,正沿津浦线和长江一线大举增兵……现国民党军队集结、转进尚未完毕,为先发制人,保卫华中,并配合山东我军胜利进行鲁南自卫战役计划,决心组织陇海路战役。”

该命令对各部队如何在战斗中围歼敌人、如何迅速解决战斗、如何对敌伪开展政治工作、如何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做了详细的要求。

1946年1月5日,华中军区政治部对陇海路东段战役的政治命令。(军科档案馆油印件)

1946年1月7日,陈毅、宋时轮复电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明确表示,同意华中分局4日晨关于陇海路东段战役的作战计划,希望陇海东段之破击能按期开始。同时请“张云逸、饶漱石、黎玉调集滨海附近部队,配合华中部队破击海州附近铁道,并相机夺取海州。”

1946年1月11日,粟裕对攻打并控制陇海路东段的战斗部署致电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并报中央。在电报中,粟裕对张(震)纵、陶(勇)纵,及5分区、6分区等地方团队的主攻方向一一作了周密安排。

时任华中野战军8纵副政委的伍洪祥为了赶上参加陇海路东段战役,随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一起,赶到宿县,向8纵正式报到。

伍洪祥(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席政协主席)回忆:

“1946年1月4日,华中野战军8纵队奉命兼程北上,1月11日夜,8纵队与其他兄弟部队配合,迅速包围了从炮车车站到新安镇一线的日军第65师团和伪军第35师。在我军事进攻和政治攻势之下,有三个据点的日军被迫投降。但驻新安镇的日军联队拒绝投降,向海州方向突围。我军立即追击,经过三天激战,将敌大部消灭,生俘日军600多人,伪军1000多人。”

在陇海路东段战役政治攻势中,当时新四军敌军工作干部都到对日战斗前沿。伍洪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苏中联络部部长谢镇军通过阵地对日军喊话,争取了日军一个中队缴械投降。随后通过已投降的日军进行喊话,促使另一个车站的日军投降。”

在伍洪祥的回忆录里,我们看到了谢镇军的名字,但是当我们找到谢镇军的家人时,了解到谢镇军已于1964年去世。

伍洪祥说的谢镇军就是谢莫京的弟弟,1934年,16岁的谢镇军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读书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谢镇军愤然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9月在家乡梅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梅县中心县委劳工部长。

1938年5月,因革命工作需要,组织上安排调至皖南新四军军政治部敌工部工作。在陇海路东段战役期间,谢镇军任新四军苏中二地委敌军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联络部部长,谢莫京在新四军第1师政治部联络部任干事、支部书记。

谢镇军的夫人、现年93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原18旅政治部联络部敌工科干事郭冰回忆:谢镇军是以少校军衔身份在草桥、新安镇参加对日军受降的。

草桥受降,目前尚未找到详细的文字记载。

2016年3月,我们电话连线采访了正在住院的原成都警备区司令、现年97岁的张玉成,高邮战役胜利后,张玉成在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第64团当副营长。

张玉成回忆:“当陇海路东段的一个日军联队同意放下武器、缴械投降后,我率战士们冲进了日军驻地,一进营地,就看见院内枪支弹药排放整齐,当战士们前去扛机枪、拿炮弹时,投降的日军突然嚷了起来,不准我们动武器。由于语言不通,双方互相指责,甚至动了手。后来才知道,日军要求我们派最高长官举行签收仪式……”

张玉成当时的所在部队是第8纵队第64团,而炮车车站新四军和日军签署《受降条约书》并接收日军武器的是第8纵队第70团。可见,这两次受降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进行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