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彭德怀“特遣电台”,探寻他们的红色基因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立超责任编辑:董玥
2018-03-02 13:07

2018年实战化训练开训动员

如今,68年过去了,部队的番号变了又变,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老一辈通信兵隐姓埋名、吃苦奉献的红色精神却依旧薪火相传。

在驻地群山之中,一处海拔近1700米的半山腰上,负责无线通信的官兵多年坚守于此。这里一年中多半风和日丽,但强烈的紫外线和直劈地面的雷电却带给了他们更多的考验。面对皮肤一天天由白变黑、雷电一次次擦肩而过,始终未能动摇官兵矢志报国的追求。

就在前几年的一天凌晨,一个响雷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劈在了宿舍的窗栏上。“当时我刚刚完成最后一个班次的通信联络,关上灯准备卧床休息,没想到刚闭眼不久一个雷电便劈到了窗户上,瞬间火花四溅,墙体在黑夜里泛着红红的光。”罗国太回忆。

其实考验罗国太的不仅有环境,还有身体上的。他所在的无线岗位设备具有很强的辐射,白天值班,晚上联络,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他的头发开始渐渐变白,并疯狂掉落,几年之间成了“地中海”。

顶着身体和环境带来的双重考验,罗国太一干就是12年。他说:“坚守岗位,也在坚守信仰和梦想。”这些年,他自主将单位所有的设备整合,组织建立了通信应急保障系统背后的另一道无形机动防线,被称之为“机动应急通信网”,这大大提高了单位的通信保障和作战能力。

其实,在单位像罗国太这样的好兵还有很多。一级军士长李三保,30年行走在巡线施工路上,满身的伤疤、厚厚的老茧、延伸12万余公里的足迹,诉说着他对岗位的无限热爱;还有话务女兵群体,平均年龄20岁的她们,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坚守在方寸荧屏之上,以平均每年接转30余万次电话无一差错的工作业绩,书写着女性群体在强军路上的担当……如今,越来越多的通信官兵在岗位上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在小小的山沟里拼搏奉献着青春。

近年来,单位几经改革整编,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开拓进取,追求创新发展。曾经单一的报务通信,如今以拓展为卫星、网络、话务等20余个专业技术岗位。单位组建以来,先后有50余名官兵受到国家、军委、总部级以上表彰, 8个岗位的官兵在上级组织的通信技术大比武中包揽全部奖项,涌现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标兵”腾耕耕、“雷锋式战士”黄文兴、“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周波、“五朵金花”等英模典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