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父”70余年,英烈后人为报村民守墓之恩做了这件事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董玥
2018-05-16 17:10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彭仕复率部坚守到5月14日,被日军重兵包围。

然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场,从来就没有什么对等可言,能够填补这悬殊差距的,就只有中国军人死守的决意。

虽千万人,吾往矣。

5月14日,彭部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彭仕复遭日军三面围攻,最后关头,彭仕复率仅存的士兵向日军奋勇冲杀,最终壮烈殉国。

那时,彭仕复43岁,家中的彭杰洲也才15岁。

1988年,彭仕复被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革命烈士。除了知道父亲的战场大概是在河南,尸骨何处?是否安葬?墓冢安在?这些彭杰洲都一无所知。

一个15岁的少年,找寻英烈父亲的遗骸,这一找就是70多年。

守义:对一段历史的追寻坚守

同样在寻找的,还有新安县川军抗战史研究者孙保旭。

10年前,一次偶然翻阅资料,孙保旭在新安县志上看到彭仕复的事迹,虽寥寥数笔,但名字却刻在孙保旭的脑海里。一个问题也浮上心头,再难消弭:这位昔日为国捐躯的英烈,他究竟埋葬在哪里呢?

彭仕复之子彭杰洲(右)与马存良(中)、孙保旭合影。

资料纷繁,山高路远,但无论是案头还是脚下的跋涉都没能阻挡孙保旭和当地志愿者追寻英烈墓冢的脚步。

随后几年,孙保旭根据史料记载,沿着当年彭部与日作战路线,走访新安、宜阳的许多村庄,寻访了众多对那段历史还有印象的老人。

时光消逝,数年弹指而过,调查却进展缓慢。但孙保旭心头憋着一口气,他不肯放弃。

英烈已然逝去,但若连铭记纪念的后人都没有,那他们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