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进军营 多少变化待盘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勇伟 马拉松 陈豪责任编辑:康哲
2016-02-05 03:05

昨天:剪报本是“好帮手”

今天:客户端成“掌中宝”

了解某炮兵团指导员王保成的人都知道,他曾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再忙也会坚持静下心来读报剪报,从新兵到提干从未间断。

“剪报让我收获颇丰。报纸上的经典言论、新闻故事为我教育备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一名基层理论骨干成长为荣立一等功、享誉全军的“军营故事王”,王保成将这份荣誉功归于自己的剪报本。

王保成自己也没想到,3年前,习惯于剪剪贴贴的他却告别了珍藏的厚厚一摞剪报本,开始网络读报、电子剪报。事出有因。一次,团里组织指导员授课比武。刚任指导员不久的卢加屾授课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博得了“满堂彩”,让“老政工”王保成败下阵来。卢加屾有啥诀窍?“你在用剪报本的时候,别人早就用上了网络!那效率能一样吗?”战友的提醒让王保成茅塞顿开。

慢慢的,王保成习惯了在网上读报,遇到好的文章和图片就复制到专门的电脑文件夹中。或许是多年的习惯难以割舍,王保成把这个文件夹命名为“电子剪报本”。后来,他和战友还把“电子剪报本”搬到了网上,依托局域网建立了一个小网站。网站页面虽然简单,却很实用,全团官兵都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上传到网站后台数据库,大家一起维护和共享这个“剪报本”,其中既有详实的文字描述,又有丰富的图片、视频。

“现在又不一样了!大家开始用客户端看报纸。你看,我手机里有解放军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毫不夸张地说,上一分钟发生的新闻,下一分钟手机上就会推送。比如地震,要是灾情严重,咱看到新闻就能提前做好出动准备。记者同志,你说作用大不大?”王保成说。

不过,善于琢磨的王保成也有一些苦恼: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让他更加重视收集权威媒体的声音。遇到困惑和难题,他还会去军报客户端上给编辑留言,向专家提问。前不久,他围绕“面对改革大考,普通一兵怎样作答”的话题精心准备,在全团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官兵中引发了热烈反响。下课之后,加他为微信好友的战友猛增不少。

昨天:免费三角戳鸿雁传书

今天:微信加QQ快乐畅聊

还记得吗,军营里那枚三角形的免费邮戳?小小的邮戳,承载了太多人的军旅记忆。“看到它,就会想起新兵时写过的第一封信。”有着26年军龄的一级军士长蒋其常还记得,1990年初入军营时,是一封封家书支撑着他度过了最难熬的新兵训练。

蒋其常家在农村,入伍前连电话都没见过,书信成了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方式。他说,写信是沉思的过程,读信是幸福的事情,盼信却是个漫长的煎熬。

在一封封书信的陪伴下,昔日懵懂的青年成长为一名稳重的老兵。他先后5次参加全军电子对抗装备维修技能大比武,获得两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两次第三名,被上级表彰为“装备维修技术能手”。如今,翻看珍藏的一封封家书,蒋其常十分感慨:“虽然很怀念那段鸿雁传书的日子,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确更便捷,这是过去没法比的!”

“那时单位驻地偏远,交通很不方便,寄信、收信都需要很长时间。”1995年,蒋其常得知年迈的父亲需要做心脏手术,焦急万分中连续给家里寄出好几封信询问状况,好多天后才收到回信。得知父亲手术顺利,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如今则大不同。去年,移动互联网走进军营。休假回家时,蒋其常给父亲买了手机,手把手地教他用微信、QQ。“起初他不会打字,但可以用语音聊天,后来他自己还把打字也学会了。”蒋其常笑着说,现在,远在沂蒙山村的老父亲常和他用微信聊上几句。前不久,蒋其常把自己刚刚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奖状分享到朋友圈,引来亲朋好友纷纷点赞。“其常,爸为你高兴……”父亲也发来了信息,字不多,却让蒋其常很感动。

蒋其常教父亲用微信的事在团里传开后,不少战友很受触动。“沟通方式越来越便捷,我们和父母的联系是越来越多了,还是越来越少了?蒋班长做的事虽然简单,却是我们很多人疏忽了的。我爸妈还不会用微信,过年回家,我也要教会他们!”网友“风云”在团局域网留言说。

(敖千桂、王鑫协助采访,漫画由郭志刚、李学文绘,姜紫微合成)

多想想“篱笆墙”消失之后

■某炮兵团政委 齐 勇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军营与社会、家庭间的“篱笆墙”正在消失。可以预见,未来移动智能设备还将给军营生活带来更多变化。

哲人说,挽留昨天的人是愚蠢的。诚然,网络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智能手机中的信息也参差不齐,对于管理者来说,问题可能多了,但只要想做,总是有许多办法可以找到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网络进入军营、服务部队的大趋势已不可扭转,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制度、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希望新的一年里,更多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多想想“篱笆墙”消失之后怎么办。

(《解放军报》2016年02月05日 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