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某卫星地面站主任张宁:大漠“牧星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梁蓬飞 吴旭 张能华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4-04-11 06:04

2003年初,我国宣布将发射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神舟巡九天,全靠地面牵。谁来跑飞船测控接力的第一棒?还是张宁!领导们有理由相信他——自担任现场指挥员首战成功后,张宁又带队完成了海洋一号、探测一号、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等23次航天测控任务,次次圆满成功。

受命之后,张宁带领官兵围绕跟踪捕获、指令发送、数据传输等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组织了20余次应急演练,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

神舟五号发射如期到来。在张宁的指挥调度下,飞船第一次重返祖国上空即被跟踪控制,又是一次“首圈捕获”。

第二天,当人们还在为发射成功欢欣鼓舞时,目标跟踪异常的险情发生了——因轨道发生变化,已超过地面设备设计能力理论上的最大值,如不及时处置,飞船可能会像断线的风筝,失去控制。

机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大家把热切的目光都投向了张宁。“启用3号预案,改变天线跟踪方式!”千钧一发之际,张宁当机立断,决定紧急向飞船注入修正指令。

“目标跟踪正常!”数分钟后,激动人心的报告声传来。这一次,张宁将极端情况下跟踪目标不丢失、数据不丢点的纪录,写进了中国航天史。

守望天疆,勇当北斗导航排头兵

2008年,总参组建某卫星地面站,决定从全军选调一批骨干,张宁成为首批人员名单上的第一个。

此时,张宁已在某部任主官2年,而这次调动,是打算派他到该卫星地面站任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不仅职务将由正职调整为副职,他还要面临从航天测控到卫星导航转型的挑战。

“北斗系统是一项朝阳事业,参与其中就是与强国兴军同行!”面对新的任命,张宁欣然接受。

这是一次白手起家的重新创业。地面站组建伊始,除了大漠边缘几十亩黄沙地和一群热血青年,其他什么都没有。张宁和大家一起搞土建、刨地沟,学装备、装系统,斗风沙、抢进程,每天一干就是十六七个小时,创造了60天接收到导航信号,75天完成7大分系统上千台(套)设备安装调试的用时最短新纪录。

为使地面站保持常态安全运行,张宁带领官兵一鼓作气制定出13种共600余页的工作规程,编写完善7大分系统272组应急预案,小到规范工作人员水杯放置,大到创新全站值勤模式,项项都有明确标准。有据为证:地面站组建4年来,共完成数据收发2.7万多G,执行业务计划2100余组,数据接收、传输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赢得了“北斗导航排头兵”的赞誉。

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是张宁最为官兵们称道的品格。2010年6月,张宁担任该地面站主任当天,就在全站倡导并践行“一切为了任务、一切服从任务、一切服务任务”工作理念。

那年,北斗用户机开始陆续列装,但边疆地区一些部队迟迟没有配发。请示上级批准后,张宁吸着氧带队上高山、进哨所,十几天一路颠簸,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后,迅速向上级递交了报告。两年后,北斗系列装备在边防连队哨所配发应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