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十一五”以来,共获“973”首席科学家项目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 2008年以来,获批的各类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2.25亿元。近五年,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数量稳居全国医科院校前茅,部分论文发表在《Lancet》等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术杂志。成功研发高原单兵增氧仪、非接触式生命探测仪、高性能战机飞行员生理心理检测系统等一大批新型卫生装备。特别是近四年连续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颌面战创伤救治、军人心理选拔、心脑血管保护、胃癌治疗、疼痛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提升我军卫生工作和战伤救治水平作出了新贡献。1980年以来,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2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其中一等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8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0项。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坑面女”、罕见“缺面男”颌面修复再造术。国内首例心、肝、肾联合移植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新增部队体系保障任务1.8万余人,与22所基层部队医院建立了帮带关系,共派出医疗队194批821人次,多次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1978年以来,先后共派出4500多人次到64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医疗或研究机构留学和学术交流;接待9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其中18位是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学校已与美、英、日、法、德、澳等国家的近3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
学校具备一流的教学设施。图书馆占地1.44万平方米,藏书76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馆内设有光盘检索系统、图书资料缩微系统和拥有270多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等。校园信息网络和军队院校园区网络功能优良,覆盖全校所有单位。学校拥有教学标本陈列馆、计算机教学中心、外语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教学指挥中心、大型体育场馆、温泉游泳池等教学公共设施,为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学校和下辖的三所附属医院教学、医疗、科研设备先进,拥有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双源螺旋CT、3.0TMRI、直线加速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显微CT、高压氧舱和低压舱等大批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学校坚持人民军队宗旨,坚决履行人民军队使命。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出生入死,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出色的答卷。2003年,学校组建的医疗队负责小汤山医院重症监护和洗消任务,共救治非典病人600多例,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学校迅速派出26支卫勤分队赴川,先后救治了包括“敬礼男孩”、“芭蕾女孩”等在内的伤员9796人,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动人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凝炼形成的“生命至上、使命至诚、医术至精、意志至坚”抗震救灾医疗队精神受到了国家和军队领导的高度评价。2010年青海玉树“4·14”地震后,学校再次第一时间受命组建抗震救灾国家医疗队驰援灾区,医疗队不分昼夜全力施救,与时间赛跑,使抗震救灾医疗队精神在藏区奏响了天籁之歌。学校先后三次参加国庆阅兵典礼,特别是在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典礼上,以第四军医大学为主组建的三军女兵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创造并实践了“精准胜于一切,英姿靓于一切,意志坚于一切,团队高于一切”的三军女兵方队精神。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西安世园会上,处处都有四医大人姓军为兵、履行使命的壮美身影,处处都有四医大人至精至爱、效国效民的赤子忠诚。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军队重点建设大学,全校人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大力推进 “阳光治校”,按照“团结、求实、创新、献身”的校训,发扬“德育为先,学问为本,和谐为贵,进取为荣”的办学传统,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