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征兵难题,不妨来场“供给侧”改革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薛志亮责任编辑:菅琳
2016-04-07 06:29

读罢3月22日《中国国防报》一版头条《山东高密:“国防后备生”破解高素质兵员征集难》的报道,不禁要为这一创新之举点赞!

近年来,相对于部队武器装备研制、列装周期不断加快、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的“硬实力”,兵员征集在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完成数量上,兵员质量没有明显改善,这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一个短板。如果仅仅从一时一地一单位的视角来看待征兵工作,一个人武部能完成一年一度的征兵任务,数量够,不退兵,就可以说得过去了。显然,高密市人武部没有把思维视野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从“征兵是关乎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事”高度认识问题,把征兵工作摆在强军兴军这一大局下谋划运作,探求破解短板制约的有效对策。通过“国防后备生”破解高素质兵员征集难,本质上是对兵员征集进行了一场“供给侧”改革,彰显了基层人武战线“小单位有大视野”、在征兵工作中勇于改革创新的使命担当。

当兵冷、征兵难、征好兵更难的现象已经持续有些年头了。破解这个难题固然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优化兵役制度和征兵政策,但也需要基层一线在现有条件下克服“征兵时节忙一阵”“保证数量就完事”“政策到位才好办”的应付、等靠心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创新探索,寻求实用管用之策。“国防后备生”的做法,就是源自高密人武部党委一班人紧盯“辖区内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支撑,高素质兵员征集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窘境,用“征兵工作搞不好,兵员质量上不去,征兵为打赢、征兵保打赢就是一句空话”的政治责任感给自己来一把问题倒逼,找到了一条借鉴国防生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团委成立国防后备生办公室,在中学生中选拔、培养优质预征对象的路子。可喜的是,这个路子不仅具有现实启示性,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其他地方不妨采取“拿来主义”,走一走,试一试。

近几年来,适龄青年基数减少,相当一部分被高校招生、出国留学等渠道吸引走了。应该说,这一现象既反映了社会行业对人力资源特别是优质人才的竞争,又反映了适龄青年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对征兵工作来讲,也是从“供给侧”方面提出了挑战:如何使征兵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储备优质兵员,并形成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高密的做法之所以值得点赞,就在于他们打破了征兵工作的季节性限制,使其常态化,获得了时效优势;建立了征兵工作与学校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获得了组织优势;找准了联结培养、储备预征对象,引导学生个体价值选择和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三者共赢的交集,获得了社会认同优势。

使命有担当,创新无先后。破解高素质兵员征集难题,远非一日之功,更不可拘泥于一地一法。相信高密“国防后备生”的做法有助于激发人武战线更加广泛更具时代特色的创新浪潮,为强军兴军输送更多高素质兵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