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装备征用的“最初一公里”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彭明方责任编辑:菅琳
2016-05-09 00:35

民用装备征用,是战时装备保障的重要补充,也是将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从近些年来的实践看,我国民用装备征用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领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民用装备征用“最初一公里”值得关注。

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新闻。部队征用到的民用装备,由于兼容性不强,出现了拉到演兵场却派不上大用场的尴尬。军民装备为啥不兼容?说到底还是“最初一公里”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美国在其《军用规范精简方案》中披露,国防部对长期执行的31000个军用标准进行了规范,军民共用标准已达80%以上。而我国目前除机械加工类标准外,军民产品共用标准还比较低,军地双方在标准体系上的差异还比较大,建立军民通用新型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再如,民用装备军事接口的预留问题。一些军民通用装备在设计之初并没有预留军事接口、预置军事功能,征用后需要耗费大量原材料、经费进行复杂的改装。一些地方企业和工厂受自身生产发展的现实考虑,往往难以突破利益“藩篱”,在兼顾军事需求上做出牺牲,导致民用装备“改装”遇到较大阻力。如果在设计之初通盘考虑,就能极大避免这些问题。

民用装备征用“最初一公里”的难题,还体现在对征用机制的“回路”闭合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经济权力的分散化明显提升,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通用装备征用的方法难以长期有效实施,装备征用经济补偿势在必行。从现实的情况看,目前民用装备征用工作虽有部分经费,但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等,补偿标准偏低,不足以弥补因支持国防建设给地方单位、个人带来的损失,挫伤了少数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导致民用装备预征上难以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预征工作没有实现良性循环。

破解军民通用装备征用“最初一公里”问题,事关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是做好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的新课题、新任务,也是做好通用装备动员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前不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一部国防立法——国防交通法草案已提交审议,就公民和组织依法参与国防交通建设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民用装备征用工作定会迎来新的春天,打通“最初一公里”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