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奇才部队成长走“绿色通道” 破解全军难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梁蓬飞 张能华 张振威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22 05:24

用“模板”塑造,高材生因“不合群”差点递交转业申请;给人才“松绑”,个性突出的“书呆子”屡破技术难关。军委联合参谋部某中心工程师郑柯——

从“奇葩”到“奇才”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张能华 通讯员 张振威

郑柯(左)在机房检查服务器。张能华 摄

长城脚下走来一“柯神”

“郑柯神了!”

夏初,一条爆炸性新闻在长城脚下一座军营成为“热点”: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某中心工程师郑柯将某天绘系统生产效率提升了18倍。

消息传开,立即炸开了锅。郑柯被大家称为“柯神”!

郑柯“神”在哪儿?“郑柯神就神在他破解了全军性难题。”中心主任徐振尧介绍,这个系统在我国我军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系统研发和使用单位,放眼世界,也鲜有国家能彻底解决。

核心技术买不来。跨越之路在创新!

时光回流到2013年6月,作为“核心人物”,郑柯加入军地联合攻关小组,一头闯进这一领域。经过3年奋战终于瓜熟蒂落,他和战友为我军战略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大显神威提供了有力支撑。

“柯神”曾是一枚“奇葩”

“柯神”不是今天才叫响的。

2008年6月,郑柯头顶着国内某名牌大学硕士学历的光环,作为测绘专业的特殊人才被位于天山脚下的某部“相中”。单位领导费尽周折,才把他从大学生集训队抢了过来。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面对领导为他精心铺设的一条成才之路,郑柯的表现却有点“神叨”:见到领导从不主动打招呼,生活上有些邋里邋遢,没事时蔫头耷脑,只有在说起科研时才两眼放光、精神焕发。

鉴于此,单位领导挑选科研骨干与郑柯结对子,“小灶”没少开、心思没少费,可郑柯还是“不谙世事”,大家暗里称他“奇葩”。

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找不到“知音”的郑柯开始郁闷了,转业申请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就在这个时候,命运之手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刚刚成立的某中心到处“挖人”,寻才寻到了边疆。

“郑柯是人才,就看你们降不降得住……”2013年1月,该中心领导上门领人时,原单位领导有点不放心,特别交代:“大家伙儿私下都叫他‘奇葩’。”

郑柯到底有多“奇葩”?

刚到新单位不久,大家伙儿就领教了他的“不同凡响”:从天山脚下到长城脚下,碰上了这么一件大好事,报到这么长时间也不和领导道声谢。

一次,和中心徐主任一同走到饭堂门口,不仅没有伸手帮“一号首长”掀开防风帘,面对战友善意的提醒还一脸茫然:“主任有手有脚,没必要嘛。”

一时间,“郑柯轶事”成了同事茶余饭后的谈资。

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事。大家在调侃郑柯的个性之时,很快领教了他的独特本事:看书全是纯英文“原装货”,不用词典、不要翻译;协助装备研制部门搞研发,单枪匹马出色完成软件版本升级等重大任务。

2014年5月底,郑柯膝盖旧伤复发,手术住院躺在病床上仍不忘盯着国际测绘技术前沿查资料、搞研究。一天忽生灵感,他不顾主治医生的劝阻赶回单位,连续加班一举找出了影响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症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