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校毕业季:不伤离别,共赴山海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含丰 肖力铭 杨飞虎 责任编辑:王凤
2021-08-10 10:31:36

八月金陵,雨水不断,仿佛是这座古城在诉说对毕业学员的不舍。

学员刘佳伟再一次来到荣誉室,向满墙荣誉敬礼告别。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他胸前多了一枚“精英奖”奖章——这是陆军工程大学授予毕业学员的最高荣誉。

毕业季,刘佳伟和战友们将离别重新定义——不伤离别,共赴山海。

不伤离别,共赴山海

■王含丰 肖力铭 杨飞虎

万啸宇在粘贴戍边申请书。

离别即是传承——

沿着父辈的足迹

凌晨两点,学员万啸宇辗转难眠。他悄悄起床来到学习室,决定给母亲写一封信。

前几日,为了毕业分配的事,固执的万啸宇和母亲起了争执。“妈,我向您保证,一定会保护好自己……”万啸宇明白,母亲之所以不同意他去边防,是因为父亲的伤病一直让她心有余悸。

万啸宇的父亲,是一名边防军人。那年,单位组织军事比武,父亲率队出征。由于训练强度大,休息不充分,膝盖因疲劳严重受损。

“那次受伤后,父亲再也不能进行超高强度的训练,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万啸宇说,因为忙于工作,加之常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境线上,父亲的腿伤至今没有完全康复。

深知军旅苦,难凉热血情。

“28年来,父亲的满腔热血丝毫未减,并早已延续到我身上。”万啸宇说,其实刚开始,父亲也犹豫,要不要带他走进军旅。

事情的转机,是父子俩的一次散步。

万啸宇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那时刚上小学。父亲指着云梯问他:“敢上吗?”万啸宇斩钉截铁地回答:“敢!”被父亲抱上云梯,他非但不害怕,竟也学着大哥哥们走了起来。

“从那以后,父亲开始有意无意地培养我。”从小的熏陶,让万啸宇更快地融入军校生活;军校的磨炼,让他更加明白了军人的使命担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雨中进行的军事比武。”万啸宇说,比赛那天,寒风凛冽,疾雨扑面。国际障碍赛道现场,一根10多米长的平衡管飞悬空中。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铁管湿滑、冰冷刺骨,爬越难度陡然增加。

万啸宇两腿交叉、双手紧扣,艰难地挪动身体。“那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决不放弃!”他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就像当年父亲给云梯上的他打气一样:再前进一点!

这次经历,让万啸宇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坚毅和顽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再走一步。”他把父亲的叮嘱写在了自己的战斗宣言里。

“妈,在我心里您和父亲一样,都是我的榜样,是英雄!我想沿着你们的足迹,踏向祖国的山河;更想沿着英雄的足迹,奔赴精武强军的战位。”放下笔,万啸宇长舒了一口气。

星空舒朗,那一夜,万啸宇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因为心中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远参加大学强军故事会。

离别亦是重逢——

扎根播种初心的土壤

再过一些日子,学员袁远即将回到西藏,与她曾经战斗过的炮位重逢。

两年前,袁远在这里埋下报国的“种子”;两年后,她又将回到这里继续扎根。这两年,她把边防的爱国精神带到军校,又把军校的红色营养带回边防。

2019年秋,当二等功臣袁远刚到学校时,学院宣传干事就找到她,邀请她加入宣讲团,讲述自己的从军经历。

“得知要讲个人事迹时,我也有过忐忑。”袁远说,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而她只不过是把本职工作做好而已。

褪去光环,与平凡相拥。刚接触宣讲时,这名身经百战的女炮手成了“小白”。比起让炮弹准确击中靶心,袁远发现,想让故事击中人心要难上数倍。

第一次宣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是讲自己的经历,但很多千锤百炼的故事都被袁远轻描淡写地带过,加之语速过快,听讲的人还没来得及回味,宣讲便匆匆结束。

“既然决定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袁远从来都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她把在炮位上的韧劲用到了讲台上。袁远拿出那个陪她走过3年军旅的本子——厚厚的本子密密麻麻写满文字,全是她记下的操炮要领、技术、数据等。如今,她像当年学习炮兵技术一样,请教教员、上网自学、反复试讲,拉着同学给她纠问题、提意见,一一记在本上。

那是一次普通的宣讲,对袁远来说,却有着特殊意义——

台下听讲的新学员里,有一名她曾经带过的战士。看着那名战士脸上尚未褪去的“高原红”,袁远的鼻子一阵酸楚,心中五味杂陈,有心疼更有欣喜。

“上次分开时,她还是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女娃娃,如今都已长成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袁远说,她带过的战士,有些已经成了班长,还有些和她一样,正沿着梦想的足迹,在军校汲取扎根边防土壤的营养。

前不久,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袁远和宣讲团的战友们精心策划了“军校学员带你现地学党史”系列微视频。一经发布,迅速火爆全网。如今,袁远的行囊里,除了厚重的证书和奖章,还有满袋的“红色营养”。

不伤离别,为了下一次重逢。再上高原,再上炮位,袁远暗下决心,要在这片播种初心的土壤扎根……

刘佳伟在“精武杯”比赛中的留影。

离别更是挑战——

在挑战中超越自我

“纵使荆棘遍布,也要拼命向前。”这是学员刘佳伟在毕业纪念册上留下的寄语,也是他4年奋斗的缩影。

4年前,初入军校的刘佳伟,体能一般。一次,听完学长的故事后,他毅然决定参加“精武杯”。

“你体能底子薄,参加‘精武杯’太难了,想夺‘精武之剑’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质疑,刘佳伟没有动摇。

作战靴穿破了一双又一双,集训队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劝刘佳伟早点退出,他一口回绝:“这点苦不算什么。”

其实,对刘佳伟来说,真正的挑战,是现实与理想的冲击。

2018年,刘佳伟第一次报名参加“精武杯”,惨遭淘汰;2019年,他成功闯进“精武”集训队,准备大干一番时,收到比赛取消的通知;2020年,“精武杯”终于如约而至,可临近比赛却出了岔子。

“巴班长的离开,对我的打击很大,挑战更大。”刘佳伟展示了一张他们夺剑领奖的照片。他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巴汉辉班长不在其中。从组建集训队起,两人就一起训练、一起切磋、一起进步。

巴汉辉一直是集训队主力,很多时候还担起了教练的职责。一次训练,在帮助战友过障碍时,巴汉辉不慎跌落,小腿骨折。比赛迫在眉睫,必须临阵换将。巴汉辉的离开,削减了队伍的实力,更冲击着大家的心理。

那一天,巴汉辉和刘佳伟促膝长谈。“巴班长嘱咐我,要挑起重担,带领大家把‘精武之剑’夺回来。”刘佳伟说,之前他只要自己有实力就行,然而,接过巴班长的接力棒,他就要考虑整支队伍的实力。

面对挑战,刘佳伟没有退缩,很快调整队员们的心态,最终成功夺剑。

去年,巴汉辉被海军陆战队选调,转到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完成学业。现在,刘佳伟也面临毕业分配。前几日,他在媒体上看到了巴汉辉训练时的场景,既欣慰又羡慕。

“特战部队是刀尖中的刀尖。”刘佳伟说,成为一名特种兵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上个月,优秀毕业学员李大国应邀来校和大家分享基层任职的成长经历。

“频繁调整岗位、出击陌生领域、率队比武竞赛……”李大国告诉刘佳伟,基层的挑战会比学校更多更大,勇于挑战是成长进步最好的催化剂。

听了毕业学长的事迹,刘佳伟明白,不管是什么单位,都有属于自己的“精武杯”。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