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空军航空兵某旅“英雄中队”:这里有时间带不走的青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卫雨檬 等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02-09 09:05:36

走进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英雄中队”——

这里有时间带不走的青春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李伟欣 通讯员 殳细泉 吴李华

图①: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图②:1951年,“英雄中队”原中队长赵宝桐击落敌机、胜利归来。图③:2021年,“英雄中队”飞行员整装待发。图④:“英雄中队”飞行员与战旗合影。(图①、图③分别为王玮、梅鑫浩摄;图②、图④为资料图片)

“那年,他们也20多岁”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空勤楼,一幅幅照片沿着楼梯侧面的墙壁顺序排列。拾级而上,记者仿佛是对“英雄中队”辉煌历史的一次回溯与致敬。

在这卷时光轴的首尾两端,相隔70年的两张照片遥相呼应。

第一张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幕——1951年11月,“英雄中队”原中队长赵宝桐击落敌机、胜利归来。黑白画面中,年轻的赵宝桐一边走下战机舷梯,一边躬身与前来迎接的战友握手,脸上灿烂的笑容清晰可见。

另一端彩色照片的画面里,新一代“英雄中队”传人在新型国产战机驾驶舱内蓄势待发,坚毅面庞上目光灼灼,迸发出剑指蓝天的锐气。

青春被凝固在照片里。同样年轻,同样自信。这两个历史瞬间,传递着一支部队身上跨越时代的青春气质。

“以前有一种形容叫‘敌机充满风挡框’,从座舱看出去,风挡前方是敌机巨大的身影。只有足够近,才确保炮弹一定能击中对手!”飞行员王勇哲说。

昔日,面对强敌,一批赵宝桐一样年轻的飞行员单机冲入敌机机群,展开殊死搏斗。如今,该旅空勤楼墙壁上,悬挂着英雄凯旋的合影。画面正中,“英雄中队”的锦旗被他们自豪地举在胸前。

“那年,他们也20多岁!”初次看到照片里那些青春的面庞,汪旭升曾这样感慨。作为旅里年轻飞行员代表,汪旭升多次执行重大任务。

如今,空战虽然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但前辈们“空中拼刺刀”的血性不能丢。

2018年5月11日,汪旭升第一次驾驶新型国产战机飞上蓝天。

“那天是我25岁生日,这是上天给我的礼物!”汪旭升说,“这么好的飞机交给我,我一定要飞出战机最佳的作战性能。”

为了能在空中多拉出0.5G的载荷,汪旭升在抗荷服里扎上护腰,一个架次下来,他的胳膊上被载荷压出一片血点。

为了掌握夜间的红外成像特点,汪旭升乘车外出,一夜之间连续3次在营区周边寻找相似目标,从晚上9点忙碌到凌晨4点。

这样的“拼命三郎”形象,让汪旭升多了一个新外号——“旭三哥”。每名“英雄中队”的飞行员都深刻体会过汪旭升所说的那种感觉:“像纤夫拉船似的,一步一步踩着泥坑,越走越远……”

那年,部队空战体系对抗,汪旭升摧毁了全部3个目标,弹无虚发。

回到单位,不飞行的时候,他总喜欢站在宿舍书桌前,盯着对面墙上的地图。空战时那成百上千个变化的数据和运算过程,此刻在他脑海里浮现,又跳动在地图里的空域之上。

凝望眼前年轻飞行员那一张张青春的脸庞,记者感叹,走过70年风雨征程的“英雄中队”,依然朝气蓬勃。为了胜利勇往直前,成为流淌在官兵血脉中的英雄基因。

“‘英雄中队’的旗帜是用胜利换来的,我们也要用胜利来捍卫这种荣誉”

寒风瑟瑟,战机从机场呼啸而起,蓝色尾焰划破黑夜,消失在海天之际。

当地面的人们渐渐进入梦乡,侯云龙驾驶的战机已翱翔在一片汪洋之上。

夜航,迷人而又危险。夜色将海天融为一体,水面闪烁的渔灯仿若天上星辰,容易造成空间错乱的感觉。茫茫夜空中,一场空中对抗就此展开。

“飞行员之间的较量,只有零分和满分。”侯云龙说,“空中对抗每一场都不一样,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应对不测挑战的能力。”

上高原、进戈壁、出远海……近年来,这个旅多次远程机动,在多种环境下锤炼实战能力。

“信息化战争打的是数据、拼的是计算,只有掌控和运用数据,才可以穿透战争迷雾,增加打赢胜算。”该旅领导说,“我们不仅要把武器装备的性能搞清楚,更要把敌情、战场环境搞清楚,确保一切可能都在掌握之中。”

一次实兵实弹演练,飞行员郭金文初次打靶。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但战机的可视屏幕上始终漆黑一片。

目标未锁定,时间所剩无几……

此时,基于对特情处置的研究,郭金文准确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一幅目标的红外图像出现在视频里。他迅速反应,最终成功识别并锁定目标。

“没想到,第一次打弹就遭遇特情。后来复盘,手都有点抖。但经历了这一战之后,心理素质就强大了很多。”郭金文说。

走进该旅空勤楼,记者看到一块展板立在楼梯口,上面是一张张飞行员手写的决心书。这些年轻飞行员的姓名和鲜红指印,与楼梯墙壁上“英雄中队”前辈飞行员的肖像遥遥相对。

这是一场跨越70余年的时空对话。“‘英雄中队’的旗帜是用胜利换来的,我们也要用胜利来捍卫这种荣誉。”飞行员陈诗语说。

英雄的血脉流淌在新时代官兵身上。为了传承好“英雄中队”这面旗帜,官兵们主动转型,努力将自己炼成尖刀、利刃。

飞行员林湖滨将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计算机语言学习上。在解决掉一个个问题之后,他编写的软件搭载到战机上,缩短了飞行员在空中计算所需的时间。

除飞行员外,该旅机务大队和弹药大队官兵们,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打仗能力。

每一场空战胜利,都是空勤和地勤官兵们齐心协力取得的。当年,“英雄中队”飞行员每打下一架敌机,战机上就增加一颗红五星。这个红五星,是由当时的机务兵亲手所画。现在,转型中的“英雄中队”,机务官兵们在“精保障、会排故、懂原理、会分析、能建议”要求下,以更精良的装备、更高效的保障迎接现代战争的挑战。

“一个团队里面,能在自己位置上把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人,就是了不起的。”秉持这样的信念,如今的“英雄中队”,空勤和地勤团队拧成一股绳,在每月基地组织的体系集成训练和体系对抗演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走进该旅荣誉室,大厅中央,雄鹰雕塑作俯冲状,气势夺人。雕塑下方的基座上,密密麻麻刻着这支英雄部队参加的重大任务和取得的荣誉。

“把老一辈的战斗精神刻在自己骨子里,面对未来战场,我们就有了胜利的底牌。”飞行员欧谦坚定地说。

“飞行这件事,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

打开杨鑫的微信朋友圈,你会认为他是一位“旅游博主”。

“2020最后一站,完美收官!圣洁纯净,可以感觉到时间静止的地方……”

这是杨鑫去年岁末发的一条朋友圈。

看到宽广澄澈的盐湖、可爱野趣的羚羊和藏狐以及雪盖之下的昆仑山,不熟悉的人,会认为他休假去藏区旅行了。其实,杨鑫刚完成一个任务归来,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英雄中队”荣誉称号,对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的飞行员来说,既是一种光环,也是一种压力。

在杨鑫朋友圈的一众风景里,还有他妻子和女儿的身影。每逢休假,他总会带着家人一起出游,弥补自己对家人的亏欠。

女儿今年13岁,很懂事,从没因为学习的问题让父亲操心过。有一次,她问杨鑫:“地理老师跟我们讲地球是圆的,为什么我看不出来呢?”

杨鑫笑着回答:“你在足够高的地方就能看到,爸爸在万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就看到远处的地平线是弧形的。”

看着女儿惊奇的目光,杨鑫接着告诉她,“远海飞低空的时候,他们离海面只有二三十米。那时候看向远方,飞行员感觉就像在一口锅的底部一样。”

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英雄中队”随歼击机梯队接受检阅。“金头盔”得主杨鑫因为能力全面,担负空中备份任务。

女儿几乎没跟同学提起过父亲的职业,但国庆假期做作业时,她在日记里写道:“天上开飞机的叔叔我都认识,他们是我爸爸的朋友!”语文老师提起时,杨鑫感到特别开心。

对父亲的骄傲之情,女儿很少直接表达。去年父亲节,她送给杨鑫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我有一个不是超人也拥有超能力的爸爸,你永远是守护我一生的超级英雄。节日快乐!”

杨鑫是女儿的“超级英雄”,而他的战友徐彬,为了“变成像爷爷一样的英雄”来到部队。

“我是中国空军!”即使在地面练习过无数次,第一次在空中执行任务喊话时,徐彬心情依旧激动。

去年年初,徐彬随“英雄中队”来到某机场驻训。在这里第一次驾机巡航,于高空之上眺望远海,一片平静景象之中,他“闻到了战场的味道”。也是那瞬间,徐彬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在徐彬记忆里,有关爷爷的画面并不清晰。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过世了。有一天,他在家乡老屋里玩耍,钻进横梁和天花板之间的储物间。里面狭小昏暗,只有从小窗透进来的一点亮光。他一眼就看到窗台上摆着的小盒子,爬过去好奇地打开。

“那是爷爷的军功章和纪念章。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就觉得窗边的光一照,金闪闪的。”徐彬说,“一看到那东西,就有一种很崇敬的感觉。”

后来,爸爸告诉他,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爷爷还一直保留着在部队的习惯,每天都起得很早,对自己特别严格。

从那时起,在徐彬心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爷爷,成了他心中的英雄。

汪旭升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驾驶战机的情形。轰鸣声中,战机跃然而起,一旁的机务人员列队目送自己远航。那时,他意识到,“飞行这件事,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

2019年10月1日,这支一线作战部队走进了大众视野。当天,机务兵侯俊杰手持“英雄中队”荣誉战旗,走过天安门;5机编队米秒不差,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掠过。

那一刻,万众欢腾。

“那一刻,一种油然而生的、我在保护这里的自豪感在心中涌动。”飞行员陈建华回忆说。

(采访中得到王登飞、时代、唐朝能等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