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给微小卫星做发动机,从病人血液中“抓住”癌细胞……这些博士厉害了

来源:中国航天报 作者:刘岩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1-02-20 17:10:50

航天院所的博士们在春节期间忙啥呢?带着疑问,《中国航天报》记者近期走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206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探访了这支以国内顶级高校博士领衔的高科技“人才天团”。

来到应用物理技术中心的办公室,活跃的气氛扑面而来——一个近百平米的大开间,窗明几净,几人凑在一起商量方案,几人在电脑前忙碌着,好不热闹。

应用物理技术中心是做啥的?简单来说,就是在国防科技领域做一些从基础科学到产品应用的工作。现在,该中心在空间微动力、微尺度流体控制、智能微机电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高辉是中科院力学所毕业的博士,此前在结构设计、含能材料等传统航天技术领域上工作,后来依托双创平台,开始尝试空间微动力方向的前沿和基础研究。

空间微动力之于高辉,有扯不断的情缘。高辉的博士课题就是空间微动力相关的基础研究,毕业之后一直想把自己在博士课题期间的理论突破往应用上推进,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出“从零到一”的全新产品。

双创的机遇让高辉的理想照进现实。从讲清空间微动力的技术前景开始,再到2017年航天科工的应用物理技术中心落地,基础的实验及测试条件慢慢建立起来,很多基础研究成果终于找到了落地开花的平台。如今,团队依托在新体制空间微动力上的技术突破,衍生出了全新的微电推进产品,受到航天系统内外很多用户的关注。

“空间微动力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就是在给微小卫星做发动机。”高辉介绍,发动机占据了卫星的绝大部分质量,使卫星载荷数量受到限制。空间微动力的研究能让卫星的发动机质量大幅度减小,而推力不减甚至更大,可以给予卫星无限可能。

这几年,206所在空间微动力方向“聚”了很多“牛人”,人才聚拢在一起,似一团火,让空间微动力从基础材料、工艺到技术实现了快速突破,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内空间领域首飞、工程样机突破、首台产品集成,空间微动力越烧越旺。

同时,大家牵住“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这个牛鼻子,走稳“探索、预研、研制、批产”这条路,强化学科交叉,一路突飞猛进。“一些客户得知我们的进展,就希望我们赶紧产业化!”高辉笑言。

王一凡是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也在应用物理技术中心工作,不过她的研究领域是微尺度流体控制。

何为微尺度流体控制?简单而言,就是在微观尺寸下操纵、控制和检测复杂流体的技术,是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交叉学科。

具体到王一凡的工作,她当前正致力于气溶胶病毒检测和肿瘤细胞筛查工作。

“我们的研究是将航天技术向民用转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王一凡带着记者边参观实验室边介绍,癌症筛查的常规手段是进行活检,这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他们研究的是如何从病人血液中“抓住”癌细胞,用抽血代替传统活检。

新冠肺炎的流行让普通百姓对气溶胶传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何快速检测气溶胶中的细菌和病毒呢?微尺度流体控制技术可以使低载量的气溶胶快速提纯,完成高效率检测,让疫情防控从环境入手,实现普及化、及时化。

这个“博士天团”正在用航天技术改变生活、造福人类。

“应用物理研究的作用大着哩!”应用物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臧金良说,“我们重视创新,特别是基础创新,大家乐于在基础研究上做突破,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发挥应用物理学科优势,合力把创新转化为应用,把创新转化为成果,求得最优解。”

基础的往往是最核心的。在基础上找需求,在需求上寻突破,在突破上发展产业,是这群航天人最执着的梦。

“春节期间你们有什么安排?”记者在采访中问每一个人。

“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节后奋战2021,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呢!”大家的回答出奇得一致。

图/航天二院206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