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全网最火的抗洪神器操盘手,他来了!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邢晋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08-13 11:19:37

“抗洪神器,来了!”在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网抖音号等平台发布后,瞬间燃爆全网,首日点击量超亿次,评论万余条。

网友们都很好奇,抗洪神器为什么如此神力,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什么样的驾驶员才能配得上 “顶级装备”,化身超级英雄解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之中?

带着网友们的关心关切,记者近日走访了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为您揭秘这支英雄部队,带您领略抗洪神器“操盘手”的新时代军士风采。

这段视频拍摄于7月28日的卫辉城区,坐在“抗洪神器”上踏浪前行,记者不由得录制了一段视频,画面中清晰可见的车速变慢,水花渐小。回头翻看,才发现在1点钟方向出现了一艘地方救援队的皮筏艇,当时月黑风高已近凌晨,夜幕下的卫辉还有一米多深的城市内涝,救援队员犹如一叶扁舟在洪水中踽踽独行风雨飘摇,张高举处于皮筏艇左后方位缓速行驶,这样的车速持续了近二十分钟,一直送到皮筏艇驶离涉水区域。

善良是雷霆万钧的出手相救,更是纯真温厚的默默成全。

前照灯播撒在滔滔洪波之上,照亮了救援队员前行的道路,也点亮了受灾群众心中的荧荧烛火。微光一束,通透出的是爱民情怀,辉映出的是人性光辉,看似无意,却最令人暖心。

张高举身高192cm,魁梧挺拔,剑眉星目,黝黑的肌肤,微扬的嘴角,眼中写满了一名老兵的严谨与自信。

张高举说:“来卫辉的那天,暴雨不断敲打着车窗,高速路两旁的村庄、庄稼、工厂都被淹了,我看到有一个母亲在及腰深的洪水里跋涉,左手抱着孩子,头上顶着行李……我哭了,眼泪不停地往下流,控制不住。”

当救灾车队驶入城区,当地民众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挥手致意,他会在车中举起右手,以军礼回应。抢险救灾,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责任,他和战友们曾在请战书上摁下深深的手印,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如他车前悬挂着“重装劲旅来了”的鲜红条幅,老百姓看到了 “有我在”的希望,感受到了“一起走”的温暖和踏实。

联勤保障部队担负遂行保障任务,当洪魔来袭,人民有难,保障队也是战斗队,他们利用专业装备,高效率地执行受灾群众的搜救与转移任务。

7月25日,当车队抵达卫辉翡翠城时,路两旁已站满了亟待转移的当地居民,张高举爬上七层、九层、十七层,一次次地背起老人、小孩、残障群众。用于转移的欧曼运输车箱板有1.4米高,由于水位较深,上车都是抬上去、抱上去,年轻一点的受灾群众,他们就用腿做台阶协助上车。

下车时,张高举192cm的身高又发挥了大作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他把自己的肩膀当成老人的凳子,老人坐稳以后,他再蹲下来或跪下来让他们的脚安全着地,其他战友会接力搀扶下来。

就这样一趟趟地接,一车车地送,从傍晚六点到凌晨一点,上到96岁的老奶奶,下至襁褓中的小婴儿,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近600人。

那一晚,转运群众说了无数感谢的话,张高举也回答了无数次“应该的”。所有担当和作为,牺牲和奉献都被凝结成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朴素又动人。

参与救援的7小时里,他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点东西,没去过一次卫生间。原本带着老伤的左脚,由于长时间负重,伤情有所恶化。回到宿营地已近凌晨三点,他背着领导和战友,悄悄吃了止疼药。那晚,他睡得很香很沉,脚踝隐隐作痛,眉头却从未有过的舒展。

张高举的车,是整个车队的开路先锋,就像他自己一样,从入伍以来一直站在队列之首。

在执行保障任务中,只要经过高水位路段,作为头车的他都会毫不犹豫跳入洪水中勘察路况、排查险情,为车队寻找最安全的行驶路线。

由于水位不断上涨,“重装神器”被调往受灾区执行遂行保障、转移群众等任务。他如虎添翼,每天出车十余次,最大涉水深度近两米,凭借精良的驾驶技术和科学的预判能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份坚定和自信源于他从军十六载的艰辛历练,以苦为乐的默默坚守,也源于无数奋进足音敲击出的,一份响当当的成绩单。

入伍第3年,张高举成为全军第一支重装备运输分队的首批驾驶员。第一次看到倒运坦克的重装车时,所有人都傻了眼,这个大家伙超高、超宽、超长,没有驾驶标准可言,没有驾驶经验可循,没有驾驶教案可借鉴。

“那时候‘打方向’都是在怠速的情况下,完全凭力气,一天下来手火辣辣地疼,第二天一手血泡,后面的训练是在血泡破了又好,好了又破的状态下进行的。”

2009年重装运输分队如期形成战斗力,张高举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顺利通过考核,并圆满完成了重装备公路远程投送能力检验评估任务。


重型装备运输车属于半挂车辆,38吨超大体积,反向倒车,对操作人员要求高,训练成本大。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重装驾驶员,他编写教案20余份,参与制定岗位培训标准,参与编写并出版了《重装备运输分队课目训练使用手册》。

在教学实践中张高举发现,运输车在倒车时受视线影响经常会发生“假锁”状态,方向极难控制,车辆磨损严重,尤其人员频繁穿插训练场地提醒,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他根据训练中的难点痛点狠下功夫,苦熬百余天,研制出了“倒车锁止提示装置”。现在,新训人员可以坐在车里“听音辨位”确定倒车状态,大大节约了训练时间,提升了训练效益。

入伍第7年,部队开赴雪域高原执行演练任务,抵达格尔木后需要部分同志乘坐“无直接供氧”列车进行人体机能测试。代理排长张高举带着“党员突击队”的红袖标,第一个站了出来:“我报名,我‘海拔’高,平时吸的氧气就少,早就适应了。” 在张高举的带领下,又有7名同志主动选择留下。

格尔木海拔3600米左右,那时他已感到胸闷,像有一张湿纸巾敷在鼻子上呼吸困难,继续向更高海拔进发会是什么后果,谁都不敢想象。

列车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停留了两个小时,很多战友的体温都上升到38℃以上,恶心、呕吐、头痛欲裂,轻轻一动就天旋地转,医护人员拿着人体机能登记表逐个记录身体情况。面对个别战友的急躁情绪,张高举连着几个深呼吸稳住心神:“咱们这是为了给部队行动提供第一手资料,有了我们的数据,就可以保证更多‘兄弟’的平安。”战友们相互鼓劲加油,终于撑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无氧”之旅。

入伍第11年,张高举作为收尾车夜间翻越西藏山南地区的“亚堆扎拉山”,承担技术保障任务。下山坡陡,地基松软,一辆运输车深陷在压塌的山路里,前桥严重变形。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倒运任务,张高举主动请缨驾驶受损车辆,为避免出现机械故障,受损车仅能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低速行驶,且需要两小时停车一次关闭轴间差速锁。当他次日清晨抵达兵站,大部队已做好前出准备即将再次出发,张高举没有任何迟疑,紧紧跟上队伍,两天一夜30多个小时,昼夜不息行驶在藏区崎岖的山路上。当翻山越岭安全抵达拉萨,他腿上的掐痕与他的信念一样,愈发鲜红。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从军16载,他3上高原,3进戈壁,10余次完成阅兵保障、奥运安保、装备倒运等任务;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6次荣获红旗车驾驶员标兵称号;他还曾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是所在单位的身高“天花板”和专业排头兵。

他不善言辞,却总在细节之处触动人心;他默默无闻,却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如果不是抗洪神器的全网热捧,我们永远不会走进这颗火热的心灵,也终将错过一位新时代军士的青春风采。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强军路上没有局外人,现代战争没有旁观者。信息化条件下,每个岗位都是战斗力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一砖一瓦、一兵一卒都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张高举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汽车兵,也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担当者、奋进者。从战位出发,从点滴做起,以微光点亮微光,以热血致敬山河,愿我们能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相遇,携手同行浩荡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