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旅作家王毅对话“英雄机长”刘传健谈坚守与执着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王毅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2-10-17 14:16:06

王毅:10月14日,您作为机长驾机将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四川省代表团安全送达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盛会。您有什么样的感想?

刘传健: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本省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是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优秀分子和杰出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肩负着四川510多万共产党员和全省9100多万各族人民的重托和信任。我和机组其他人员能安全将他们送到北京参加大会,感到特别荣幸和自豪。

王毅:我想,代表们听到您在飞机上的机长广播也非常激动,因为他们坐的航班是“英雄机长”执飞的。2018年5月14日的那次飞行,为什么被称为“史诗级备降”?请您跟我们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

刘传健:那天一大早,我们全体机组人员跟平常一样,登机后即井然有序地分头工作,做着起飞之前的最后准备,与以往没有任何的不同。因为这条从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线,之前我们已飞行过很多次,对这条航路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当乘务长毕楠通过广播进行例行的播音后,我即驾驶飞机离开跑道冲上蓝天。

飞机起飞40分钟后,进入到成都巡航区域。7时05分,没有任何征兆,飞机突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我赶紧抬头查看,发现驾驶舱右座的前挡风玻璃出现了一道裂缝。基于多年的飞行经验,我立即判断飞机的受力已经被破坏,必须马上返航。

此时的飞机,因为受力不均衡,开始不断摇晃,驾驶舱的气温也随之快速下降,氧气不断流失。机舱内的乘客不明就里,议论纷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毕楠和乘务员见状,立即分头开展安抚工作。

意外发生后,我立即告诉我的学员、副机长徐瑞辰发出飞机遇到了紧急情况的“7700”提示,同时迅速调整姿态,及时查验受损情况,然后通过无线电向管制台报告情况。这也就有了地面的管制台记录下的当时我申请飞机“下高度”的对话。

然而,还没等我接收到管制员的回复,飞机再次发出一声巨响,我们就和地面失去了联系。原来,副驾驶前面的挡风玻璃最终承受不住压力,发生整体爆裂,驾驶舱门自动打开,机舱瞬间失压。驾驶舱仪表盘在闪烁各种各样的预警信息后彻底损坏,通讯系统也随之瘫痪。

坐在副驾驶位的徐瑞辰受强风影响,头和胳膊一下子被吸出了机舱外,情况异常危急。当时飞机还处于9800米的高度,机舱外气温极低,徐瑞辰面临着被冻伤的危险,整架飞机也开始发生剧烈抖动,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拽了回来。

这个时候,机舱内的乘客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看到氧气面罩掉落,目睹了正在分发早餐的乘务员因为失重,和手推车一起飞到半空又跌落下来,也变得异常恐慌。尽管乘务员们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况,但他们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安抚受惊的乘客。

危急时刻,我只有把客舱里的事情交给我的同事,自己努力握着操纵杆,尽力保持飞机的平稳姿态。经快速检查,我发现虽然飞机的仪器好多已经失灵,但操纵杆还能用,即刻作出备降的决定,开始了艰难的全手动驾驶历程。

当时,驾驶舱的温度已经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且极度缺氧、强风猛灌、噪音刺耳。而就是在这样的极端复杂条件下,我左手死死抓住操纵杆,令飞机迅速左转,开始向成都双流机场方向实施紧急降落。从9800米下降到6600米,再下降到3900米,靠着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驾驶感觉,在发生事故后的34分钟里,在36个精准无误的一系列操控之下,我最终将3U8633航班安全降落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跑道上。

因为这样的复杂险情、成功处置的案例,在世界飞行史上都极其罕见,因此后来被外界称为“史诗级备降”。

王毅:“感动中国”节目组给您的颁奖词里说道:“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隐藏着坚守与执着。”这些年,您都保持着怎样的坚守与执着?

刘传健:很多人应该都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生没有彩排,每一个决定、每一个努力的瞬间,都决定了我们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没有人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里,也没有人能够预测会发生什么,但只要努力做了,尽最大努力去争取了,结果都不会太差。

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线属于高原航线,地形地貌复杂,飞行难度比其他航线要高很多,这就要求飞行员必须要有过硬的飞行素质。工作中,即使同一航线每年飞上百次,我也从未有过一次掉以轻心。

对于飞行事业来说,必须把每一次飞行都当作第一次起飞来对待,认真做好每一项检查,一丝不苟地做好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都必须牢记于心。我时刻警示自己,我的身后是几百名乘客,把他们安全送到目的地,既是我的职责,也是我作为机长的使命。

“5·14”事件中突发的一系列故障,我和其他民航机长一样,以前都没有遇到过,因为没有人会想到安全系数很高的飞机会出现这么严重的事故。面对突发空情,我强迫自己迅速进入状态,一点也顾不上低温、缺氧、强风、颠簸、强噪等带来的不适,每进行一次操作都要在心里快速反复权衡,考虑是否会造成更大的危险、怎样操作才能够确保更多人生还。可以说,当时每经历一秒钟、每进行一个操控,对于我来说都是煎熬。

回想1991年,我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空军第二飞行学院学习。那时候,我们不仅要训练,还要学习文化课,每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训练生活很是艰苦,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深知,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首先必须得有目标、有方向,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强度的环境中,我慢慢培养出了超强的学习力、意志力以及专业素养。

在工作中,我始终认为,危险无法预测,因此做再多的准备工作都不为过。每次检查飞机,我都会多看一眼,只要有一点疑问,都会向机务人员询问清楚。无论是战斗机,还是民航飞机,飞行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运行方法、规章制度有所不同。只要掌握了足够的飞行知识、技能,有了足够多的经验积累,就能安全、顺利地飞下来。

人生其实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只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为以后的不平凡做足了充分准备,坚守与执着也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收获。

王毅:从军15年,您说经历了千锤百炼的训练,那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对我们的现役军人有怎样的启示和建议?

刘传健:1991年,我是入校即入伍。在军校里,军政素养、身体素质、文化成绩、综合能力、飞行技能……每一项都必须精益求精,如果不勤奋努力,随时都可能面临停飞。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部队,我努力学习、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飞行技能,希望自己拥有能够从容应对以后所有困难挑战的素质和能力。

1995年的夏天,我迎来飞行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高教机放单飞。在第一次独自操控飞机顺利完成飞行后,我按程序放下起落架,对准跑道,准备降落。可就在这时,无线电里突然传来塔台指挥员的命令:“拉高高度,准备通场。”原来,我的飞机前起落架没有完全放好。

一圈、两圈、三圈……当我第6次飞过塔台时,油表显示油量已经不多了,可前起落架还是没有完全放好,但飞机已经必须降落了!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飞行员的技术了,因为如果做不好,机头直接落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时,地面上,救护车、消防车等各类保障车辆和人员,都已经做好紧急救援准备。

500米、200米、100米……听着耳机里不断传来塔台指挥员的操作指令,我驾机不断接近跑道,小心谨慎地使飞机后轮平稳着地,然后紧紧握住操纵杆,全力保持飞机继续以后轮着地的姿态向前滑行。最终,飞机前轮贴着地面轻轻着陆,稳稳停在了跑道上。

虽然特情训练过很多次,可第一次单飞就遭遇这种险情,说明在任何一次实际飞行中都有可能出现特情,无法预知。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飞行安全无小事,一个细节的疏漏,就可能断送飞行生涯,甚至自己的生命。

亲历这次事件后,我更加重视飞行生涯中的日常学习和训练,绝不放过飞行中的任何难点和疑点。在维护人员例行检查外,我的绕机检查也非常认真细致,凡是能摸得到的地方,我都会多摸一遍,确保飞机不带任何故障或不确定因素上天。

奇迹的发生,是一瞬间;奇迹的背后,则是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没有人是天才,所有的成功经验,都是在每一个航班起降、每一天生产运行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最坏可能,它考验的都是你百分之一百的日常积累。

这也启示我们,要想在人生、事业中取得成功,唯有躬身笃行、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千锤百炼。

王毅:您经常提到职业素质,如今许多年轻人在困难挫折面前,要么选择躺平,要么轻易跳槽。您认为,我们社会最需要怎样的职业素质?怎样去修炼、提升这种职业素养?

刘传健:“5·14”事件过后,社会各界给了我很多荣誉、鲜花和掌声,但我的内心却始终清醒如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的职责所在。

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保证旅客的安全和飞机的安全,都是机长的首要责任。严格遵守航空法规,把旅客和飞机的安全当作底线,就是机长这份职业的基本素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团体组织乃至一个家庭都有其标准,这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法则。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处于规则、规章的约束中。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乱纪为耻,不应该空有口号,而应该成为社会上我们每一个个体自觉遵守的金科玉律。

在我们民航系统,每一个人都有几部甚至几十部规则、章程需要了解、学习、掌握。因为作为旅客出行安全的守护者、规则章程的执行者,只有敬畏规章,胸有分寸,行有规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关住内心的“猛虎”,把隐患和危险降至最低,才能全心全意为旅客着想,为人民服务。

修炼、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基本的就是敬畏自己行业的规章制度,遵守自身领域的行业章程,从而培育良好的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业作风。还是拿我们民航领域来说,良好的作风是保证飞行安全的关键。当我们回顾行业不安全事件的原因时,总能看到违章以及飞行作风不严实的影子。而每一次不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置,也必然是遵章守纪的典范,是严格执行规则的代表,是长期作风养成、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操守。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行行出状元的前提,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敬畏自己的职责,狠抓资质能力的提升,因为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是履好职、尽好责的前提。敬畏职责又体现了责任与能力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高度认同,在关键时刻绝不放弃自己的责任,自觉按照岗位的要求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自觉纠正不适应岗位职责的不良习惯。

只要我们人人都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把责任担当体现到每一项任务、每一份职责、每一个岗位上,就是我们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我们每一个人也就具备了无愧于自身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

王毅:如今您可谓“功成名就”,在鲜花和荣誉面前,您打算怎样去坚守那份初心?

刘传健:4年前的那次成功备降,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整个机组、乘务组,空管、机场以及四川航空地面保障人员一起努力的结果。作为机长,自己只是安全的最后把关人。

我能够成功处置险情,也离不开平时严苛的训练和民航管理体系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关键时刻具备应对这种特情的处置能力,是在长期的、科学的、规范的训练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训练过程,反映出来的是整个民航系统培训体系的完善,是对飞行员各个岗位职责、对其他各个岗位职责更高的要求。

从1991年开始学习飞行,到现在的31年时间里,我从一名学员,到一名副驾驶,到一名机长,到一名飞行教员,不管有没有3U8633航班备降这件事,不管有没有这些荣誉和身份的累加,我对飞行的初心都没有变。我希望我的飞行年限更长一些,飞得更久一些,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提供服务。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把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次航班运行过程中,落实到每天8小时工作的每一分钟。每次飞行的时候,发动机的声音响起、飞机滑行起飞的时候,我总是默默地告诉我身后的旅客:把你们安全送达目的地是我的责任,有我在,您放心!

那次备降事件发生后,欧洲空客公司调整飞行手册,将我的操作设为规范流程。2019年3月,欧洲空客公司还特别邀请我在全球安全年会发言,这也是空客公司第一次邀请中国内地飞行员到会发言。

以前国际上对中国航空的认知不够深入,现在对中国航空有了更高的认可和更多的信任。中国航空现在已经走出去了,与全球航空日益接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空一定会成为全球航空业的中流砥柱。

去年年初,我受聘为中国民航大学客座教授。我对该校的学生们说,当代民航人应充分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既要有思想认识和工作热情,又要有驾驶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锤炼。希望我们都能坚守初心,共同承担起建设民航强国的历史责任,实现伟大的民航强国梦。

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我们“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时作出重要指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一直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真情服务的原则,在荣誉面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一个航班一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用行动践行誓言、用生命诠释忠诚,以生命的名义全力保障国家资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以实际行动为实现民航强国贡献自己的应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