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昔日“铁山”变“果林”,这名退役军人帮了大忙!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王丽娟
2022-10-19 09:04:01

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大门”刀坝镇的西北面,横亘着一座海拔1100多米的大山——铁山顶。

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公路走进刀坝镇共和村铁顶山上一片600余亩的猕猴挑基地,纵横交错的藤蔓下,沉甸甸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举目眺望,满山遍野果实累累,一派生机盎然、丰收在望的景象。

共和村猕猴桃基地

“翻土时多注意,尽量不要弄断藤蔓。”在山顶猕猴桃基地,共和村村主任张荣雄正忙着给工人们“打招呼”。

出生在铁山顶的张荣雄今年40岁了,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只能守着几亩地埋头苦干养活三个孩子。

张荣雄小时候,外出打工的堂哥买回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可是个稀罕物件儿。忙活了一整天后,张荣雄就端着饭碗跑到堂哥家中“凑热闹”。

“十九岁十九岁,我浑身是兵味,训练场上刺杀格斗考核勇夺魁……” 看到电视上军人英姿飒爽、挥汗淋漓的样子,张荣雄心中满是憧憬,碗中红薯就小米的杂粮粥放凉了都没顾得上吃。

“哪有男儿不热血,哪有儿郎不爱国!”在母亲去世两年后,18岁的张荣雄义无反顾选择去到军营,为磨练自己也为实现父母的期望。

望着日渐佝偻、双鬓早已染出白发的父亲,张荣雄忍着离别之情,背起行囊,告别父老乡亲,走下了铁山顶!

“军人的精神是什么?敢吃苦、敢拼搏,流血不流泪。”对未来的军旅生活,张荣雄信念坚定。在广西他成为了一名侦察兵,三个月的集中训练,张荣雄和战友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抢着干、争着干、善思考,集训结束后,各项本领过硬的张荣雄被分到教导队带新兵,次年又被派往山东学习无人机技术。在服役期间,张荣雄因表现出色,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2002年,退役后的张荣雄先后辗转浙江、广东等地务工,有了一定积蓄的他决定回乡发展,买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运输。

铁山顶下的共和村聚居着341户11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村民主要以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为生,只能靠“老天爷赏饭吃”。

共和村的多数青壮劳动力为了生活,无奈常年外出谋求出路,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孩子。张荣雄便经常帮助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来二去,张荣雄成了家乡父老心中值得信赖的年轻人。

张荣雄意识到家乡如果逃不出刀耕火种、泥田小道的束缚,乡亲们就过不上好日子,要建设家乡,发展产业是关键。

入党两年后,张荣雄当选为共和村村主任,他明白,要建设家乡,发展产业是关键。共和村土地面积少,烤烟种植对土壤破坏较大,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张荣雄和村干部们商量着,共和村作为三类贫困村,要想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次闲聊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武部的工作人员向他提议可以尝试种植猕猴桃。“以前山上漫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大家只在山上劳作时摘来解解渴。但是能不能作为产业发展,我心里确实没有底。”张荣雄认真思考后下定了决心:在部队多少苦都吃过,现在试都没试,决不能放弃。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其他村干部,村支“两委”协商后,共和村派员去往湖南、江口等地考察,并将村里的土壤送到市相关检验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共和村适合种植猕猴桃。

2017年,湖南芷江猕猴桃落地铁山顶。一株株猕猴桃幼苗在共和村600余亩土地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看着猕猴桃长势喜人,我决定再扩大规模。”2020年3月,张荣雄牵头成立铁山顶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新植猕猴桃600亩,吸纳5人长期稳定就业。

按照“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模式,共和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入股覆盖全村贫困户71户271人,带动共和、庙坪等村70余名在家劳动力就近务工。

“去年猕猴桃初挂果,亩产量800至1000斤,亩产值5000元左右。”张荣雄说,考虑到猕猴桃的储藏难题,共和村还新建了一座冷库,用于延长产品的保鲜期。

走过九年风雨,共和村村民在这片荒山坡上辛勤耕耘,给昔日沉睡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建成了这片寄托全村村民增收致富梦想的果园。

“今年我们迎来党的二十大,我将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带领全体村民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望着铁山顶上欣欣向荣的一片绿色,张荣雄目光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