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兰州军区>>正文

二次生命报党恩

——记兰州军区“感动军营英雄模范人物”孔维胜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孙 峰、解放军报记者 马三成责任编辑:王亚花2013-12-08 04:30
孔维胜协调解决了干休所土地纠纷,老干部们喜笑颜开。孙 峰摄 

说起孔维胜,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做了肝脏移植手术,又经历了7次后续手术,不仅顽强地战胜了病魔,而且在工作中屡创佳绩。患病8年来,孔维胜二次生命报党恩,把军区安置人数最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干休所,建成了全军一流的先进干休所。他个人被军区评为“新中国60年来感动西北、感动军营英雄模范人物”。

我的职责就是服务

2005年11月2日,大病初愈的孔维胜,被任命为兰州拱星墩第二干休所所长。当时,他做了换肝手术,身体极度虚弱,腰间还挂着胆汁引流管和引流袋。第一次对老干部讲话,因为激动,气都喘不上来。几位阿姨赶紧拿来凳子让他坐,并悄声对他说:“小孔,慢慢讲,这个单位不值得你这样拼命。”

几位阿姨的话,话里有话。当时,干休所基础设施较差,营区道路坑坑洼洼,门诊部挤在仅有6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没有像样的饭堂,一些老干部经常到街上买饭吃。

看到这种情形,孔维胜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憋足了劲说:“我的二次生命是党组织给的!我到干休所来工作,不是养病来了,是报党恩来了!作为干休所的所长,我的职责就是服务,就是为大家解难题!”

孔维胜说到做到,他和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响亮提出“把老干部当父母敬、把干休所当家建、把老干部工作当事业干”的工作目标。

基础设施改建工程随之展开。为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孔维胜主动找上级机关反映干休所的困难,寻求多方支持;为发挥经费最大效益,他带着有关人员一起跑市场,货比三家,精打细算;为确保工程质量,他每天起早贪黑,蹲守在工地上。

孔维胜常讲,做官要讲党性,做事要尽责任,党给了我二次生命,26名官兵为我献血,如果我占着位置混日子,那就太对不起组织,对不起战友们了!

营区道路改建时,正值三伏天,他和几位所领导主动承担起水泥路面的保养任务,一连几十天,天天泡在工地上。许多老干部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营区道路翻修完工后,他因劳累过度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经过3年多的努力,干休所终于变了:绿茵花丛中建起了凉亭、茶座,安装了健身器械,修建了人造草坪门球场、室外休闲娱乐场、塑胶篮球场。所里还成立了老战士艺术团,修建了一个集排练、演出、展览于一体的多功能厅。食堂按需保障一日三餐,生活服务中心办起了小商店、面包房、蔬菜供应点、理发室和银行代办点,老干部不出营院就能办妥生活上的诸多事情。医疗保健中心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3年内成功抢救危重病号26人次。

不给下届班子留难题

孔维胜上任时,所里没有家底,还欠债50多万元;所里工作人员没有公寓房,干部和已婚士官在街上租房住。引起孔维胜关注的一个反常现象是,干休所位于黄金地段的门面房出租后,按市场价每年可以收入80万元,而实际收入还不到50万元,有的租户长期拖欠租金,一些复转、退役和调离人员长期占用公寓房。

在党委会议上,孔维胜的发言掷地有声:这些问题为什么迟迟得不到解决?因素固然很多,但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勇于碰硬,是关键所在!我们这届班子如果不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不仅会影响干休所的建设发展、和谐稳定,还会给下届班子留下沉重的包袱!

清理纠治工作展开后,有的租户托人打来说情电话,有的仗着各种关系结伙围攻,有的乱写告状信发泄不满。

孔维胜相信邪不压正,哪里遇到阻力,他就出现在哪里。经过半年多的清理整治,29套不符合规定的住房被清退,数十名工作人员的住房问题全部解决。

干休所自组建以来,与毗邻的地方单位存在土地纠纷,土地证一直办不下来,房产证也没有着落。看着为革命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干部,晚年还在为住房养老问题闹心、伤心,孔维胜忍着病痛,反复查阅有关资料,组织技术人员对干休所土地进行勘察测量,多次到驻地土地管理部门进行交涉协调,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最硬的“骨头”我来啃

孔维胜解难题,也有碰上硬茬的时候。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说,把最硬的“骨头”留给我来啃!

一天,干休所一位同志急匆匆跑到孔维胜的办公室,说那个闹事的战士母亲又来了。孔维胜笑了,说搞好接待,依法解决。

原来,那是一位伤残战士的母亲。2004年10月,她的儿子陈东因公受伤骨折,还造成了神经性耳聋,被鉴定为6级伤残。2007年12月,干休所按规定安排陈东退伍,她接受不了,几次找到所里要“说法”。

孔维胜来到办公楼前,一见面就笑着说:“大姐你好,我是干休所新任所长孔维胜,你辛苦了,赶快到我办公室喝口水。”陈东母亲先是一愣,再看新任所长这么客气,原本憋了一肚子的怒气,一下子消了不少。

进了办公室,孔维胜端茶倒水,赔着笑脸让她把话说完,把气撒完,才说:“大姐,陈东是我的战友,他伤残了,我非常痛惜!陈东是为干休所建设致残的,他是我们单位的功臣,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牺牲奉献精神!”陈东的母亲反问:“学习他能当饭吃?如果你也这样了,还会说这样的话吗?”

“大姐,我也是伤残军人。我也许还没有你儿子幸运呢,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很知足了!”孔维胜说着,掀起衣服,把挂在腰间的胆汁引流管和引流袋露了出来。

陈东的母亲一下子愣住了,忙问,挂了多长时间了?孔维胜说,挂了2年4个月了。她又问,啥病还要挂这个?孔维胜一五一十地把他患病的经过,以及抢救他的细节说了一遍。

陈东的母亲问,都是部队花的钱吧?孔维胜说,部队花了一部分,我自己花了一部分,我还有七八十万元的医疗欠款,现在吃的一些药也是自费的。

“你为部队工作得了病,治病还要花自己的钱,你不觉得亏吗?”陈东的母亲接着问。

孔维胜说,大姐,我能有两次生命,已经很幸福了,一辈子报答不完组织的恩情!再说,我们到部队是奉献和尽义务来了,不是挣钱发财来了。

一席话,让陈东的母亲沉默了。

陈东母亲来队期间,孔维胜发动全所几百名官兵和老干部捐款,然后又安排副所长带队到陈东的家乡重庆市巫山县协调,将陈东安置到县园林管理局工作。

当孔维胜把全所官兵和老干部捐赠的几万元现金,还有伤病残战士安置卡送到陈东母亲手中时,她的眼眶湿润了!如今几年过去了,陈东和母亲过年过节都忘不了给孔维胜打个电话、问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