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新选士官圆梦强军路 看看他们的时间去哪了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傅启胜2014-02-26 04:38

(原题:新选士官,新军衔激发新责任)

新军衔、新责任,马年建功正当时。

新选士官都是士兵中的骨干和佼佼者,也是实现强军目标的生力军,更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保持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齐步、正步、跑步走。马年,新选士官一马当先,圆梦强军路。

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沈阳军区某机步旅新选士官成长报告

董 坤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李 林

讲解示范,娴熟干练;组织训练,灵活得当……春节刚过,沈阳军区某机步旅综合训练场上,10余个兵种近200名新选士官竞技练兵场,用行动在述说——时间都去哪儿了?

“尖尖小荷”当上“顶梁柱”

新选下士周小亮,最近在一场刚刚结束的军旅两级指挥所演习中“一战成名”。

此次演习在辽西腹地展开。当时红蓝双方“激战”得胜负难分,上级导调组需要红方堆制一幅演习地域的沙盘进行临场指挥,但此时红方几名参谋已被判定“阵亡”。正在作训科保障的周小亮自告奋勇,带领人员迅速布置场地,整饰地貌,设置标识,加上道路、水系、桥梁等模型……30分钟后,一幅详细的沙盘呈现在导调组面前,保障了演习的顺利进行。演习结束后,上级导调组向他竖起大拇指:“堆制沙盘比专业参谋还要快十几分钟。这个兵,了不起!”  

在该旅,像周小亮这样能当大任的新选士官不在少数。该旅一份关于新选士官的调查显示,80%的新选士官已经走上车长、炮长和技术员等专业岗位,12%已经成为各个课题攻关小组的成员,8%担任了班长、代理排长的职位。

对此,该旅政委崔海旭评价道:“在强军目标的激励下,这批新选士官正快速成长,由‘尖尖小荷’变成堪当大任的‘顶梁柱’。”

去年12月,某新型侦察车列装该旅警侦连。正当连队为挑选组训骨干而犯愁时,刚选改下士的李维扬主动请缨担任攻关小组组长。面对无教材、无教员的困境,他拿着厂家提供的薄薄的说明书,带领攻关小组制定“充电”计划表,从头开始学习车载计算机、数字微波传输等专业,最终掌握了新装备的操作使用、信息处理等多项技能,并编写出6本组训小册子,由一名上等兵迅速成长为掌握信息化新装备的“领头人”。

“适应期”变成了“黄金期”

“您好,01号为您服务……”接到电话,只见一名女兵对着电脑运指如飞,准确无误地进行电话接转。这名女兵叫贾静,通信连话务班班长。前几天,在上级组织的全人工接转电话比武竞赛中,她凭着过硬技能使接转时间比原纪录缩短了近3秒钟,一举摘得比武桂冠。

在战友们看来,贾静夺冠全靠一个“拼”字。选改士官后,她不但没有松口气,反而把这段“适应期”当作补训的“黄金期”,训练比以前更拼、标准更高。“春节期间,我们在休息,贾静却在机房里加练。”同班战友青梅忍不住夸她。

去年底,该旅举行女兵通信专业大比武。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女兵白荣顺利拿下6个比武科目中的四项第一、两项第二,以总评第一的好成绩顺利选改士官。随着该旅换装改制的逐步深入,白荣和其他20名通信女兵被分到了女兵侦察排。面对从通信兵到特战兵、从士兵到士官的双重身份转变,她迎难而上,出任女兵侦察排代理排长。

春节前夕,上级组织战备演练,为保证旅前沿指挥所通联顺畅,女兵新增了有线架设等通信课目。初次训练,女兵们站在电线杆前面面相觑,白荣第一个站了出来,“男兵能做的,我也可以。”虽然没有成功,但打那以后,她和自己较上了劲,每天训练之余都主动加练新增课目。一次训练时,由于力度过大,手掌被杆上的倒刺剐破,鲜血顺着小臂流了下来。训练结束后,一起训练的男兵纷纷为她鼓掌。

据了解,为快速提升岗位适应能力,该旅在新选士官中积极开展“适应新岗位、履行新职责、发挥新作用、争做新贡献”活动,有效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在本月组织的岗位综合考核中,新选士官平均成绩比两个月前提升了15%,全部为优良。

“小能人”成长为“多面手”

铁流滚滚,炮声隆隆。

新年开训第一天,“轰、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打破了辽西某山谷的寂静,浓浓的硝烟,随风四处飘散。突然,从远处飞来两枚炮弹落在了坦克群旁,瞬间,1辆坦克和1辆轮式装甲车被炸“趴窝”。

“快上!”抢修车一路奔袭,冲到了抢修点。固定防盾、指挥吊车起吊炮塔、调校火炮身管角度……接到命令后仅50分钟,两辆趴窝的“铁马”恢复了活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担任此次指挥抢修任务的竟是一名新选下士。

这名下士叫姜天佐,入伍前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担任维修技师。入伍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勤学善钻,很快成了修理营的“小能人”。去年底,老兵退伍后留下人才“断层”,刚晋选下士的姜天佐毛遂自荐,担任修理营技术革新小组组长。刚开始,营领导还有些担心,但没过几周,姜天佐就用自己的表现“征服”了营领导和高手如云的修理营——他不仅修理一线当先锋、打头阵,而且善于当好“小教员”。“这是转向系偏转齿轮啮合部分磨损过度,导致润滑不够。你们看,润滑油排出口的螺栓松动了,估计这‘家伙’在战场上冲得挺猛。”一旁拜师学艺的战友,对他的讲解十分佩服。

在年初组织的单兵共同训练阶段考核中,装步三连新选下士李芳全一人独揽5公里武装越野、手榴弹投掷、爆破器材制作和地雷使用等4个科目的第一,并成功打破了他的老班长钟和飞保持多年的5公里武装越野记录。但他并不满足,紧接着又主动向连队提出担任步战车通信科目的教练员。经过两个月苦心钻研和学习,他梳理出砖头厚的组训笔记,从一名“门外汉”迅速成长为该科目的行家里手。

有专家称,“未来信息化战争,打的就是‘士官的战争’。”调查显示,该旅70%以上新选士官均已成长为指技合一的新型士官。

 

珍惜强军路上“寸光阴”

——与新选士官谈紧迫意识

作者:李斯唯

新年伊始,一大批新选士官走上新岗位,崭露“尖尖角”。有的成为训练标兵,有的当上了“小教官”,甚至还有的进入了专业“人才库”……在为他们点“赞”的同时,也发现个别新选士官存在“歇歇脚、松口气”的心态,表现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使命感不够强烈、缺乏紧迫意识。

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接受杂志采访时,曾谈到自己的练琴心得:“我认为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够精益求精,熟能生巧。”记者问:“以你大师级的水平,未必要每天练习吧?”帕德列夫斯基回答:“假如我一天不练琴,自己会发觉差别所在;假若我两天不练琴,乐评人便会发觉差别所在;假若我三天不练琴,连听众都会发觉差别所在,到那时再急忙补救,就实在太迟了。因此,我坚持每天都要练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追求艺术如此,实践强军目标更应如此。“最舒服的日子永远是昨天”,对于军人来说,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任何暮气、怠气、惰气,都跟强军目标的要求和当前的使命任务要求格格不入。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当代青年军人,担负的使命任务也因此更加艰巨,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提高履行使命的能力,以“时刻准备着”的姿态努力奋发进取,在强军梦中放飞我的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习主席在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接受外媒采访时,专门提到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强军目标既是指导部队建设的“总纲领”,也是引领官兵成长成才的“路线图”。对于青年军人来说,献身强军实践、争当强军标兵,尤其应该珍惜强军路上的每一寸光阴,“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力争每天有新进步、新创造、新发展,做到不负青春不辱使命。

(作者系77136部队政委)

 

北京军区某炮兵团:76名新选士官当上组训“武教头”

刘占平 李晓江

“听到‘开始’的口令后,迅速用右手将瞄准镜盒移至身前,左手打开盒盖……”2月21日,笔者在北京军区某炮兵团专业训练现场看到,四连新选士官魏钊正在为全团瞄准手进行某型火炮“周视瞄准镜操作使用”课目的讲解示范。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科学的组训受到参训人员的好评。

现场观摩的团长陈太辉介绍,往年瞄准手专业等关键岗位的组训都是由老士官来担任,今年这批新选士官觉悟高、干劲足、冲劲大,团里大胆使用,如今已经成为各专业岗位组训的“行家里手”。 

去年底,该团在新选士官中深入开展“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活动,激励他们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献身强军实践,主动查找自身能力素质与强军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矢志精武、建功军营。二连新选下士汤帅是一名有线兵,一直保持着全团“500米收放线”记录。去年年底留队后,他积极钻研组训方法,现在已经成为该课目的“金牌”教练员。反坦克导弹连导弹检测手、新选上士吴泽辉,根据多年的实弹检测经验,总结归纳出新的检测方法,使导弹检测耗时比大纲规定的优秀时间缩短近2分钟,在全团范围内推广。

训练场上挑大梁,业余时间忙充电。二连新选士官于航刚刚取得全营“120反坦克火箭射击操作”课目教练员资格,就忙着学习提高,想尽早成为全团“金牌”教练员。据介绍,该团新选士官中,已经有76人走上了专业组训的教练员岗位,上岗率比往年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第二炮兵某旅:下士王志雄发射场上立新功

作者:王昊忠 谭文伟 高国良

这几天,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二营下士王志雄成了官兵眼中的“明星人物”。因为他在刚刚结束的某新型导弹试验发射任务中再立新功,用新数据成功提高了导弹发射精度,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赞扬。

去年底,王志雄凭着过硬的全面素质,不仅荣立个人三等功,而且顺利选改下士,当上了班长。喜获“丰收”的他,不但没有松口气的心态,反而主动申请赴高原执行某新型号导弹试验发射任务。

春节刚过,王志雄就随连队赶赴高原某地。在指挥部组织的发射前强化训练中,细心的王志雄发现,瞄准设备进行自摆零位测试时,指针始终偏离准心1毫米左右。他向连长咨询,得到的答复是,由于受高原特殊的低温、风速等因素的影响,指针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偏差,属于正常现象,符合操作规程要求。同时连长还告诉他,完全消除误差的可能性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参考数据。

“如果能消除这1毫米的误差,不是能更好地提高导弹发射精度吗?”向连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支持后,王志雄一边进行正常的专业训练,一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更精确的数据测试。

“都符合操作规程要求了还费这么大劲干嘛?”“那么多专家都没能提供数据,你一个战士逞什么能?”……有的战友劝他,但他没有动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数百次测试后,他终于在执行发射任务前一天晚上获得了最精准的数据。

在第二天的发射任务中,瞄准设备指针准确归零。随着一声“点火”口令,导弹成功升空,打出了同型号导弹历史最佳精度。面对赞誉,王志雄依然平静而谦虚:“作为一名导弹士兵,在发射场上实现强军梦,首先就要做到百分之百零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