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新疆军区共有1097名转业干部选择留疆安置,占总人数的74.1%,比例为近10年来最高。昔日“孔雀东南飞”,许多转业干部一心回乡,如今为何又纷纷选择扎根边疆?新疆军地出台了哪些利好政策?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政策好、舞台大、感情深,新疆军区今年转业干部选择扎根边疆的比例为近10年来最高——
74.1%,显现老兵留疆发展新趋势
12月15日,对新疆军区某团原政委刘洪涛来说,是一个新征程上再出发的日子。
这一天,在新疆军区转业干部量化考核中排名第二的他,最终选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人事处处长的岗位。“事实证明,选择留疆安置的决定是正确的。”刘洪涛感慨地说。
刘洪涛老家在甘肃,家里老人曾盼着他转业后能回去工作,以方便照顾家人。可左思右想,综合考量,他还是选择了留疆发展。
像刘洪涛一样,今年新疆军区共有1097名转业干部选择留疆安置,占总人数的74.1%,比例为近10年来最高。
昔日“孔雀东南飞”,许多转业干部一心回乡,如今为何又纷纷选择扎根边疆?在刘洪涛看来,虽然每个人的选择理由各异,但归纳起来,可以用“政策好、舞台大、感情深”来概括。
对于政策好,刘洪涛最有发言权:“你看,我就是受益者。”今年,新疆军地联合研究出台了两份“重磅文件”:《自治区做好军队改革期间军转安置工作的意见》《自治区军转干部功绩制分配办法》,加大向功臣模范、艰苦边远地区、特殊岗位、基层一线转业干部的倾斜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安置环境,保证人人都有岗可选,任职满三年的团职干部可全部实现平职安排。
政策红利的释放,在广大转业干部中产生了“磁石效应”。新疆军区某部原政委赵世奇今年初确定转业后,原想出疆安置,后来了解到功绩制安置政策,得知留疆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好,于是再三权衡,决定改回新疆计划安置。不久前,他走马上任自治区监狱管理局某处副处长。
刘洪涛所说的舞台大,是这样一个生动现实: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新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大有可为。这两年,新疆军区因势利导鼓励自主择业干部留疆发展,协调自治区政府在各地成立自主择业干部人才市场、创业园区,举办高层次的自主择业干部就业洽谈会。
今年转业工作展开后,新疆军区转业办邀请昌吉军分区政治部原副主任鲁乃欣,为转业干部上课。鲁乃欣2009年转业,选择自主择业,创建天盾保安公司,如今企业资产已达上千万元,为 1000余名复转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现在,新疆的发展环境比过去更好、机会更多,大家拿出老兵的本色,一定也能闯出一番名堂。”鲁乃欣的深情寄语,在转业干部中反响强烈。
对边疆感情深,是每一名转业干部共同的情愫。新疆霍城县人武部原政委于晓斌今年3月确定转业,岗位暂时无人接替。他主动坚守工作岗位,一干就是半年多。5月份,驻地连降大雨,山洪暴发,他6次带领民兵应急分队,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抗洪抢险。在新疆伊犁边防服役27年的他,选择转业安置地时,毫不犹豫选择了新疆。“在壮美的边疆,我从战士成长为一名团职干部,与这片热土早已是不可分割。”于晓斌深情地说。
“接收一名转业干部,就能保留一个家庭,增添几代戍边人;安置好一名转业干部,也能吸引更多转业干部留下来。” 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主任刘林福说,越来越多的转业干部选择留在“第二故乡”,有利于稳疆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