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新质作战力量,转型重塑成败的关键在人才。第83集团军某旅特战三连组建3个月,战士留队意愿几经反转。品味“脖子以下”改革进程中的一朵小浪花,我们不难发现:留人关键在留心。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

新组建连队出现“留队热”
■解放军报记者 周 远 特约记者 康 克 通讯员 黄可臣
“看,我们连申请留队的这么多!”8月20日上午,拿着一沓厚厚的留队申请书,第83集团军某旅特战三连指导员王永杰自豪地说。他告诉记者,连队组建才3个多月,战士留队意愿却几经反转,自己的心情就像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5月初,三连由来自6个不同单位的官兵组建而成。上任伊始,王永杰心里并没有信心:特种兵训练更辛苦了,不知道到时候大家愿不愿意留队。在一次恳谈会上,王永杰组织大家观看特种兵训练视频,让大家敞开心扉讨论。
看到特种兵“酷毙了”“帅呆了”的训练镜头,连队有15名满服役期的上等兵当即表达了想留队的愿望。
那段时间,无论是小比武小竞赛,还是业余文化活动,大家都比着练、争着上。今天一班拔头筹,明天五班就要争最佳,大家都在暗自较劲,三连开局训练成绩水涨船高,在全营综合排名第一。看着官兵训练的热乎劲,王永杰心想:一定可以优中选优,把最好的人才都留下来。
然而,6月底的连队士官选取意愿摸底,给王永杰泼了一盆“冷水”:连队21个即将满服役期的上等兵,只剩下不到10个人想留队。
留队意愿怎么“三分钟热度”?王永杰经过一番调查,找到了原因:
——习惯常争执。很多人都坚持原单位的生活训练习惯,经常发生争论。有时因为午休时鞋子摆放方向的一个小问题,几个班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统一不到一块儿去。
——训练太艰苦。一段高强度的训练时期过后,很多人对于特种兵的新鲜劲没有了。原炮兵专业的战士王中豪,因体能训练跟不上,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归属感不强。官兵对于新连队的认同感不够,上等兵小刘分流到连队后,面对新的干部骨干和环境,感觉缺少家的温暖。
身子进了连队,思想没有融入,自然就不愿留下!王永杰与连长赵啸虎商量后,决定从互讲传统、互融感情、互学典型开始,让大家认同连队、融入连队、热爱连队。
起初,王永杰把官兵召集在一起,讲老传统、定新规矩。确定连魂和战斗口号时,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最终获得通过。此后,每逢集合、点名等时机,王永杰为增强团结教育,总是反复呼喊连魂,增强归属感。渐渐地,战士们的口中少了“你们”,多了“咱们特战三连”。
后来,王永杰发现这次分流的战士中有十几名擅长声乐,便把他们组成了一支小型合唱队,利用休息时间为大家演奏,在培养共同的兴趣中增进彼此感情。周末,王永杰组织战士同其他连队开展体育对抗赛,大家通过合作练习,渐渐没了隔阂,形成共同的目标:为特战三连争荣誉。担任连篮球队主力的王中豪再也没有因体能差而找不到存在感,恰恰相反,训练之余多了几个陪他共同加练的身影。
在三连门前的橱窗里,记者发现了一个新版块——“典型学习栏”。王永杰告诉记者,当好特种兵所要承受的艰苦非比寻常,他们用特种训练的典型人物激励大家。大学生士兵韩海洋原来为自己年龄大而担忧,看到士官王旭27岁仍能通过攀岩训练时,他坚信:只要努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种兵。
“愿意留队的少了,心里发愁;现在愿意留队的多了,是不是又犯难了?”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永杰一脸自信,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机关专门下发了通知,要重视保留新质作战人才,他们力争把好的特战苗子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