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更优,助力战机“快速复飞”
机场遭袭区域四处散落着未爆弹。排弹抢修分队数十名官兵携车带装紧急奔赴现场,按照规程完成爆破销毁作业。
此时,上级下发紧急通报:第二波次“敌机”将在1小时后进入我防空区域,各保障分队迅速展开机场功能恢复抢修,务必确保战机按时起飞迎敌。
看着机场上大大小小近10个弹坑,排弹抢修指挥员李明峰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修复一个弹坑最少得20分钟,如何能在1小时内完成任务?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只见场站领导带着数十台运输车、挖掘机、轧路机等大型装备和60余名机场抢修分队民兵紧急赶来支援。
场站领导介绍,这支机场抢修民兵分队按照人装结合的编兵方式,编组在当地一家工程建设公司。该公司实力雄厚,拥有各型机械装备近千台、员工万余人,在多个省份承接大型工程。他们抽编的这支分队不仅装备齐全,而且人人业务熟练,遂行支援保障任务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民兵分队到达现场后,迅速分组展开弹坑回填,司机驾驶各种重型装备轮番上阵,民兵密切配合工程机械展开作业,很快就完成土方回填、平整和碾轧。
场站牵引车把玻璃道面板铺设在碾轧平整的弹坑表面后,民兵快速进行钻孔固定,并清洁道面。40分钟后,机场跑道恢复如初。
随着空情传来,一架架战机迅速升空迎“敌”。
复飞保障上演“速度与激情”,考核组一位成员感触颇深地说:“在体系作战中,后勤保障存在的任何短板,都可能成为作战体系‘瘫痪’的隐患。民兵作为体系作战中最广泛最深厚的支援力量,扎根在更多更优的社会资源中,只要编强建实,不仅可用,而且管大用”。
上图:合力抢修机场受损道面。 郑文宛摄
把民兵的优势用好
■董朝雷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节奏快、强度高、消耗大,高新技术和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部队对高素质兵员补充要求高,对各类保障的依赖性增强,保障内容繁多、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自身建立“大而全”的保障体系既无必要也不现实。
相比之下,民兵具有分布广泛、熟悉环境、专业种类多、就近行动快等特点,既是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储备基地,更是支援保障作战的重要力量。民兵担负保交护路、医疗救护、前运后送、物资保障等任务,能有力支援保障作战,使部队从部分繁重的保障活动中“解放”出来,聚力于核心作战行动。部分依托高新技术行业系统、企业和单位编组的民兵,科技、智力、人才密集,装备先进,承担军兵种部队气象水文、测绘导航、频谱管理、工程抢建抢修、高新装备维修和其他特种专业技术保障任务,专业匹配性更强、行动效率更高,其优势有时甚至是现役部队无法比拟的。此外,民兵寓军于民、熟悉民情社情、组织严密,可有效履行区域防卫作战、战争灾害预防与救助、维护社会秩序等使命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战争拼的是体系,民兵优势作用生成和发挥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作战体系的贡献率和融入度。要坚持向编组要战斗力,紧贴现役部队作战需求,实施优质化编组,不断提升民兵专业对口率、科技含量以及与现役部队的功能耦合程度;常态组织与任务部队联演联训,开展联合行动方法研究,搞好联合行动磨合,打牢体系作战的行动基础;优化完善与现役部队联合行动的指挥机制,打造标准一致的通信和指挥装备,强化现役部队对接协调和运用民兵的意识和能力,确保战时行动的联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以充分发挥民兵的优势作用、形成体系作战合力。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2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