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致敬|他们的爱情故事,从朝鲜战场开始

来源:东部战区 作者:马莉、刘立明、沈爱波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0-11-06 09:54:22

有这样一对夫妻

他们相识相爱于抗美援朝战场

他们的爱情坚不可摧,生死难阻

当年,为了祖国

他们甘愿忍受分离,决战长空

他们就是南京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

离休干部、抗美援朝老兵——

91岁的张教扬和88岁的王立春

▲结婚照。

“1952年8月的一天,我俩在大孤山机场匆匆见了一面,只记得当时他刚从飞机里钻出来,穿着一身飞行员服装,傻笑着向我走来……”王立春的讲述将时光拉回到当年的烽火岁月。

1948年,王立春参军入伍。1950年5月,张教扬进东北航校接受飞行训练,学习驾驶教练机、战斗机。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2年7月,张教扬作为空12师36团一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接到命令,入朝作战。“当时我在空军政治部,跟随部队到前线慰问,恰巧遇到他,一聊才发现,我们俩都是北方人。”王立春看了一眼老伴,眼里满是藏不住的爱意。

战火纷飞的年代,遇到家乡人,最能勾起对家的思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两颗年轻的心越发紧密相连。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年代的爱情,下一秒也许就是分离。

▲老照片。

“那时的中国空军非常年轻,战斗非常艰苦。我们驾驶米格-15战机和美军F-86战机在空中激战,美军飞行员训练有素,我们虽经过了各种严格训练,但总共飞行时间才几十个小时。差距是有的,然而我们不甘示弱。我们之所以敢飞,靠的就是‘不怕死、敢拼命’的精神。”

“大家都知道,上了飞机,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活着回来,但是每次安排任务,我们都抢着去。因为那是一份荣誉,为国捐躯的荣誉。”讲到这里,张教扬神情坚毅。

同是军人,王立春深知上阵杀敌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对张教扬充满了理解与支持。“他主动要求去,哪怕牺牲了,我不会埋怨他,我会在心里夸他,张教扬你是好样的!”然而,飞赴战场生死未卜,怎不让人牵肠挂肚?

▲年轻时幸福的一家四口。

“那时我每天都提心吊胆,直到现在还落下个毛病,一听到轰鸣声就头晕心慌耳鸣。不过我想,我们俩的未来就算没有了,但是祖国的未来有希望也值得。那段与他失联时间里,我就是这样安慰自己的。”王立春缓缓地说着,不由得低下了头,擦拭着眼角。张教扬伸出手来,把王立春的手紧紧握在自己手掌心。

▲王立春珍藏的老照片。

一次在执行空中战斗任务中,张教扬所驾的战机突然失速,战机从8000米高空急速下降到3000米,只能跳伞。但朝鲜山多,脚下全是山,随时可能撞山而亡。幸好,张教扬降落时恰巧出现一片山腰平坡,他一屁股坐在了山坡上,由于臀部着地,导致腰椎断裂,下半身难以移动。

为了活下来,他只能忍着疼痛,拖着重伤的身体,拼命往山下爬。就这样,张教扬在山里熬了一天一夜,终于爬到一处山间茅草屋,被朝鲜老妈妈发现救下来。“没有善良的朝鲜老妈妈,我肯定活不到今天!”张教扬激动地说。

▲张教扬夫妇在看老照片。

张教扬受伤失联那段时间,王立春非常着急,能跑的地方都跑了,每逢遇到从前线回来的同志,她都会去打听他的下落。“直到两年后,他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现在想想当时的场景,还仿佛做梦一样。”回想起重逢的时刻,王立春仍激动不已。

“负伤的那段时间,我内心非常着急,由于疗伤耽误了上战场,失去了击落敌机的机会。这也是我一辈子的遗憾。而且我深刻感到,只有平时技术扎实过硬,战时才能克敌制胜。”回国后,张教扬刻苦练习技术本领,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第一批全天候飞行员。

无论是当团长带飞行员,还是当飞行技术检查组主任培养大队以上干部,他都兢兢业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飞行员。由于他夜航技术首屈一指,张教扬还奉命帮助兄弟单位组建了夜航独立大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夜航飞行员,以适应更复杂条件下的空中战斗。

▲众多荣誉。

▲幸福的晚年。

“抗美援朝的经历告诉我们,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没有时间等你练好再打,每一次训练都要当成战斗打响的那一刻。作为军人,献出生命不是最终目的,用我们过硬的技术打赢任何一场战争,才是中国军人最终的实力和目标。”寄语新时代青年官兵,张教扬语重心长地说。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