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使命担当
摘 要:本文紧紧围绕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的时代担当,从何为担当、为谁担当、担当什么、怎么担当四个方面,论述了军旅报告文学创作需要夯实创作之基、筑牢创作之魂、领悟创作之要、坚守创作之本,从而解决为什么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四个问题。
关键词:报告文学;创作;使命担当
新时代为军事文学尤其是军旅报告文学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文学轻骑兵”,军旅作家和军旅报告文学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奉献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是摆在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优秀报告文学,而且能够产生优秀报告文学的时代。身处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我们的文学创作,能不能承担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理解和诠释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对有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的失语和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样,军旅报告文学也面临着大变局、大变革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个课题面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不能缺席,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退缩,而应该勇往直前,骁勇善战,善作善成。
未来已来。如何展现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的使命情怀和时代担当呢?笔者从何为担当、为谁担当、担当什么、怎么担当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何为担当?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夯实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之基
何为担当?担当,就是既要担负又要承当,既要承担又要负担,还要有一种负责任的魄力。可见,担当是名词,也是动词,甚至也可以说是形容词。正因此,“担当”对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尤其是军旅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是责任,也是义务,它的核心要义就是要解决一个“为什么写”的问题,这是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之基。
为什么要写呢?报告文学创作,既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创造,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首先是军人,其次是作家、记者,这种特殊的身份有着既不同于其他军人,又不同于一般作家、记者的政治属性。他们一手持枪、一手握笔,是能文能武的特殊人才。早在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曾说过,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朱总司令”就是朱德,而“鲁总司令”是指鲁迅。毛主席的意思是说,一支是武装的军队,一支是文化的军队,共产党要有文武两支军队,他用这样的话,论述文艺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习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应该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就给“为什么写”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为什么要写的理由也就迎刃而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军时代的呼唤。新时代呼唤优秀的军旅作家和军事记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军旅报告文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通过大变革大重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幅幅壮美激越的画卷、一件件气势恢宏的决策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军旅报告文学作家更有责任和义务当好记录者、描绘者、讲述者,用自己的笔写出新时代的风采、成就和精神。
二是强军事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军队文化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是强军事业的一部分。军旅作家和军事记者,是强军文化事业的骨干,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军官兵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伟大的强军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强军梦想的追求。就像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一样,强军梦也是人民军队每一名官兵的梦想。换句话说,强军梦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梦想,其中也包含着每一个军人作为个体的人在强军事业中的追求和梦想,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自然也不例外。历史反复证明,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实现个人的梦想,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强军文化事业,置身改革的洪流。
二、为谁担当?解决“为谁写”的问题,筑牢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之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包括军事文学、新闻出版事业在内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问题。习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他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为谁担当?为谁写作?是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创作之魂。毫无疑问,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必须用手中的笔为伟大的强军事业担当、为备战打仗担当,为人民为广大官兵写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军旅报告文学是反映真人真事的文体,更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官兵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加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一代代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是最雄壮、最整齐、有担当、有力量且具有光荣传统的一支战斗队。他们不仅仅是“轻骑兵”,而且是一支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前哨部队”,奉献出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并被历史所铭记。比如,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纪希晨和魏风的《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西虹的《南京路上好八连》、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江永红和钱钢的《“蓝军司令”》、刘亚洲的《恶魔导演的战争》、徐志耕的《莽昆仑》、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董保存的《毛泽东与蒙哥马利》、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张卫明的《华北大演习》、中夙的《兴安岭大山火》、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刘业勇的《中国第一旅》、王宗仁的《青藏线》、徐剑的《大国长剑》、沈卫平的《炮击金门》、任真的《边关》、武天敏的《另一座港湾》、吴东峰的《开国将军轶事》、李亚等的《生死簰洲湾》、郭晓晔的《孤独的天空》、黄传会和张帆的《海军三部曲》、陶克和蒋永武的《编外雷锋团》,丁晓平的《1945·大国博弈》,以及王树增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等,这些作家作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时代报告和精神史志,也为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指明了路径。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表现更加突出,创作了诸多名篇佳作。
几十年来,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在军旅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中,始终把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官兵作为表现的主体,把为兵服务作为天职,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备战打仗,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在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如何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以鼓舞士气,更好地服务于备战打仗、提高战斗力、提高军事文化的软实力,这是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担当什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领悟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之要
从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看,报告文学对时代脉动的把握、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具有更加直接、有力的文体优势。“轻骑兵”的属性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快速、真实、生动、准确地报告社会的存在、时代的进程和历史的发现,因此它是一种时代文体,是时代、社会的“史记”。
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应该“写什么”呢?习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19年3月4日,习主席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主席的这些经典论述,体现了文艺创作之要,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深刻学习领悟,运用到具体的采访创作实践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洪流滚滚向前。面对强军实践,军事文学和军事出版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写兵事、抒兵情、励兵志、壮军威,传递强军正能量。历经六年时间,解放军出版社策划编辑的“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正是聚焦中心工作,组织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创作的最新成果。该丛书包括江永红《中国蓝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纪实》、黄传会《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纪实》、王秋燕《正在发射:文昌发射场与长征五号纪实》、赵雁《筑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纪实》、高翎《风动中国:空气动力试验研发纪实》、陈海军和薛冰坚《导弹兵王: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军旅纪实》等作品,以“集团冲锋”的姿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反映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的新实践、新风貌、新成就,生动呈现新时代军队、军营和军人的精神风采,是对强军兴军伟大实践的一次及时、有力地书写,是向新时代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脚板底下出作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人们常把报告文学形容为“行走的文学”。这就要求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必须有强健的脚力,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官兵中去、到实践中去;要有敢于吃苦、能够吃苦、甘于吃苦的精神,走千山万水,历千难万险,用“脚板”加“笔杆”高质量地创作出反映社会正能量、呼唤社会良知的好作品;要有一种不畏风雨的精神,“沉得下去、站得起来”,与时代同步、与官兵同心、与祖国同行,用真诚生动的笔触展现军营生活的多彩和强军事业的进步,写出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气象、新精神,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喜闻乐见的作品,在为强军事业立德、立功、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四、怎么担当?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坚守军旅报告文学创作之本
钢铁旋律、青铜品格、铁血气质、家国情怀,是军事文学的本色和本质。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在题材内容的选择、叙事形态的创新、思想深度的开掘上,都凸显了前瞻性、针对性和现实感、历史感,打通了讴歌与批判之间的隔阂,充分发挥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特色和优势。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军旅报告文学?笔者认为,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在坚守战斗本色上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肩膀要有硬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不能仅满足于当记者,肩膀要有硬度,头脑要清醒,要坚持客观、辩证、唯物、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去结构、去分析、去创作,既要多谋善断,又要留有余地,把握分寸和时机,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太死,更要杜绝自欺欺人、夸张的甚至虚假的文风,做到不落俗、不媚俗、不庸俗、不迎合、不迁就、不功利。
第二,思想要有深度。评价一个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是否优秀,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看其作品由内而外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度,也就是说给读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或者说是给了读者什么样的思想引导。
第三,眼光要有锐度。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是社会观察家,其眼光的锐利是捕捉创作题材和主题的利器,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和善于见微知著、辨伪识真的能力。
第四,胸怀要有宽度。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要有大胸怀,要有世界的、历史的、全局的眼光和格局,要具备包容、宽容和从容的社会美德,要具备稳重、郑重、持重的文化品格;要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应该深入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抓住根本,看到主流、主体,从而完成主题、主线。
第五,心灵要有强度。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曰:“君子不器。”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和军事记者应为“道”,而不为“器”,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总之,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报告文学的时代,也是报告文学大有作为的时代。拥有履行使命的情怀,必有担当使命的自觉。军旅报告文学应当密切关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进程,对人民军队在强军征程上的崭新实践给予大力描绘;应当具有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描写军营的人和事,既不回避现实矛盾,也不掩盖那些让人忧心或焦虑的弊端,而实现颂扬、剖析、思考、批评的融通;应当善于倾听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并作出科学的、独立的、理性的和富于启发性的判断,展现文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使作品具有更为广阔的时代意涵;应当积极发挥“轻骑兵”的作用,对重大问题、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作出及时、科学、准确的诠释,以更多优秀的作品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