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2021年“杰出护理工作者”军队推荐典型风采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毛竞、王杰、李蕾 等 责任编辑:杨红
2021-05-12 06:31:50

护目镜下那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闪动着真爱的光芒;燕尾帽下那一个个跃动的身影,踏响了战斗的节奏。

军队护理工作者,是医者,更是军人;是天使,更是战士。

在直面重大传染疾病威胁的战斗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战场上,她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奋不顾身冲在一线。从急诊病房到野战医疗方舱,从演训一线到维和护航战场,她们肩扛使命,把白衣当战袍,越是艰险越向前。

“做医者是一种信仰。”医者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无价,考验着医者的德与技、言与行。“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敬佑生命、心怀大爱的信仰像阳光一样,照亮医者的前路,也让她们的坚守和奉献,为党旗、军旗增添了光彩。

白色,让人联想到圣洁和高尚;迷彩,给人以信心和力量。“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军队护理工作者致敬——以生命的名义,以大爱的力量。

——编 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党旗军旗添光彩

——2021年“杰出护理工作者”军队推荐典型风采录

新疆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徐英——

真情播撒天山南北

■毛 竞 王 杰 解放军报记者 李 蕾

“徐妈妈,我最近学习成绩进步了,感谢您的关心。”北疆5月乍暖还寒,一封书信带着春天的气息自远方而来。展开信笺,丝丝话语,让新疆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徐英的心头如沐春风。

写信的维吾尔族男孩依里哈木,是徐英精心护理过的一名患者。数年前,依里哈木因颅咽管瘤入院。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高昂,一家人一度想放弃治疗。

得知依里哈木的情况,徐英发动战友、亲朋为他捐款,隔三岔五给孩子送去生活用品。手术后,在徐英无微不至照料下,小依里哈木的身体逐渐恢复。病床前,依里哈木亲切地称呼她为“徐妈妈”。

“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妈妈’。”不光是依里哈木,在神经外科,徐英是不少年轻患者心中的“妈妈”。

战士小蒙罹患脑瘤,转诊到这里治疗。徐英查房,总看到他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平时繁重的护理任务,从没让徐英叫过苦,但是看到原本英姿勃发的小伙子被病魔折磨,她的眉头紧紧地拧到了一起。

“护理的第一步,是给患者以希望。”从事神经外科护理10年,徐英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与小蒙的第一次谈话并不顺畅,内向的小伙子低头不语。徐英在只言片语中得知,小蒙最喜欢吃广东家乡的黄金糕。

从小在新疆长大的徐英四处向朋友打听驻地的广东饭馆。农历正月二十九,徐英通过朋友买来一份黄金糕,第一时间送到了病房。那天,当徐英端着一盘黄金糕走进房间的一刹那,小蒙先是一愣,接着眼里就涌出了泪花。打那以后,他打开了久闭的心门,战胜病魔的信心也在积极配合治疗中得到恢复……

“医者仁心,服务患者必须要用十二分的真情。”扎根军队卫勤岗位,徐英先后多次执行高原使命课题演练和边防巡诊任务,将真情播撒在天山南北、雪域高原。

作为科室技术骨干,徐英冲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2008年,她凭借过硬素质入选第八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一天夜里,维和医疗分队收治了一名乌拉圭维和分队的疑似霍乱患者。“我临床经验丰富,让我上。”她主动请缨担任患者的特护,精心为患者制定护理流程。

两度维和,在异国他乡坚守600多个日夜,诊区、病房、前出分队……随处可见徐英忙碌的身影,赢得了任务区各国军民赞誉。

“在岗一天,就要为患者提供真情服务。”如今,已有30年兵龄的徐英继续坚守临床一线,践行一名“白衣天使”的使命担当。

海军第971医院副主任护师楚立云——

3万海里的倾情守护

■蔡 晔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春夜,海军第971医院,一辆救护车疾驰而入。一名患病战士被紧急送至病房,剧烈的疼痛,让此刻的他焦躁不安。

情况危急,该医院护士长楚立云立即投入救治。她一边为患者注射止痛药物,一边紧紧握住战士的手,像亲人般在耳边轻声安慰他。春风化雨的劝慰,仿佛一束阳光播撒在心底,战士渐渐平静了下来,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个头不高,娇柔瘦小,这是楚立云给人的第一印象。面对护理工作的紧急时刻,她总是临危不乱、冲在一线。

一次,一位老红军住院期间患急性乙型肝炎。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症,医院立即成立隔离病房和特护组。

“老首长是我的患者,我清楚他的身体情况。”楚立云主动请缨担任起特护组组长。为老人吸痰、换药、处理排泄物,楚立云无微不至。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她干脆住进了科室。老人恢复健康后,家人专程来到医院,将一面锦旗送给楚立云:“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从事护理工作36年,楚立云始终捧出一颗真心,悉心呵护患者病痛。她常说:“一名护士,应该用心给患者带来安慰与健康。”

那年,楚立云随舰参加亚丁湾护航。一天,一名战士因肾结石出现血尿。对症治疗之后,楚立云开始每天督促他喝水排石,从未间断,直至成功排出结石。

“关注官兵身体健康,还需要当好大家的‘知心姐姐’。”每次出海,楚立云都会在全舰范围内组织心理健康辅导,组织大家一起做心理疏导小游戏。她还利用课余时间编纂《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帮助大家了解远航期间心理变化规律,用科学方法调整心态。

在同事眼中,楚立云身上充满着力量,“有她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实习医生王丽,实习结束时专程送给楚立云一捧鲜花。她说:“跟着立云姐工作,我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多是从她身上读懂了护理工作者的一颗初心。”

“在患者心中播撒真情,用爱心守护星辰大海。”这是楚立云的从医写真。2020年,楚立云随队奔赴武汉抗疫战场,担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七科护士长。面对生死考验,她用医者的大爱与真情,诠释着军人的初心。

如今,坚守护理一线,楚立云已经跟随舰艇远洋航行3万海里。她说,这个距离,还将更长更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军人医疗中心副主任护师张瑶——

从汶川到武汉

■牛晓程 傅巧蕊 解放军报记者 郭 晨

深夜,静谧的诊区里,一盏台灯还在亮着。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西京医院护师张瑶趴在办公桌前,继续研究着战创伤检伤分类及救护课题。

作为首批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野战医疗所队员,张瑶多次参加全军卫勤机动分队基地化评估、培训与考核,担任检伤分类组护士长,积累了丰富的战伤分类经验。

“用理论联系实践,让科研对接战场。”一次评估演练,因伤检不到位,造成批量伤员救治困难。张瑶从此开始着手研究通过系统规范化伤检,提高伤员后送救治效果。

为使受训对象感受真实战场场景,张瑶和同事还在着手研发一套“检伤分类实战化模拟训练考核系统”,为受训者提供逼真战场伤员、实战化视觉环境,让训练和考核更加贴近实战。

“希望用我们暖的心,让患者脸上绽放笑容。”作为护士长,张瑶经常对身边年轻护士这样说。

13年前,张瑶还是一名骨科护士。汶川抗震救灾,她在帐篷医院护理伤者。“那次经历,令我终身难忘,也让我对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有了紧迫感。”从抗震救灾一线归来,她边工作边学习,考取了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接着又攻读了博士学位。

“作为医院首位博士护士,张瑶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西京医院军人医疗中心主任郭建英说,高学历护士知识结构全、思辨能力强,她们在一线岗位上的坚守,为医院的护理服务增添了新的“温度”。

2020年武汉抗疫一线,张瑶作为首批军队援鄂医疗队队员,担任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护士长。

“护理工作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并把每一件琐碎的小事做好。”救治一线,张瑶建立“标星档案”,组织成立心灵守护小分队,开启心理辅助、康复指导等“套餐疗法”……一系列暖心诊疗,为患者早日康复营造了良好的医疗环境。

一次,火神山医院一名老年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因缺氧导致不适,老人不肯摘掉氧气面罩,这就意味着降压药无法服下。张瑶俯身靠近老人的耳边,隔着防护服耐心地劝慰老人,直至老人配合张瑶摘下面罩后,迅速为他服下降压药……

从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再到援鄂抗疫,经过多次重大任务的磨砺,张瑶清楚自己作为军队护理人员的担当:“身为博士护士,我首先是一名战士。不改初心,不负使命,我将尽己所能守好战位护佑人民健康。”

西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护士长刘小燕——

“护理尖兵”上高原

■赵芝洪 汪学金 解放军报记者 郭 晨

昆仑腹地,寒风呼啸,黄沙飞舞。

“批量伤病员,10分钟后抵达,各组做好接收准备。”命令下达,西部战区总医院野战医疗所内气氛紧张,各组室迅速展开医疗装备,投入到检伤分类、伤员救治当中。

去年9月初,该医院医疗所奉命开赴海拔4300米戈壁深处,开展为期3个月的高原适应性训练。作为医疗所重伤救治组护士长,刘小燕负责带领全组护理人员,开展危重伤病员急救护理演练。

初上高原,刘小燕和战友一边适应高寒缺氧环境,一边强化战创伤救治技能。一次演练,一名战士因急性高原反应突然晕倒。刘小燕见状立即展开抢救。最终,战士转危为安,她的心中却因此掀起波澜。

“急性高原反应十分危险,对于初上高原的官兵来说,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就可能导致肺水肿。”刘小燕认为,高原驻训,医护人员有责任帮助官兵做好相关习服训练。

如何让官兵尽快适应高原环境,提高训练效果?在和科室医生密切配合下,刘小燕开始研究高原训练中的军事临床课题——“高原缺氧对心肌的影响”,为官兵训练做出有效指导。

刘小燕还从药物预防和治疗、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多项合理建议。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官兵健康数据,结合不同体质特征,为每名官兵量身制订康复方案。

“为兵服务,要坚持用心护理、用爱陪伴。”从事护理工作30年,刘小燕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成长为医院名副其实的“护理尖兵”“爱兵模范”。

有一次,某部战士在执行任务期间遭遇毒蜂群,全身多处被蜇伤,接连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刘小燕赶到病房时,这名战士已经陷入昏迷,情况十分危急。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70医院护理部主任李红霞——

战场救护“铁娘子”

■许振梅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暮春时节,鲁东半岛某地演训场浓烟弥漫。战场上,由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70医院30名护士组成的“伤员”倒在地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

刹那间,只见身材瘦小的护理部主任李红霞率先上阵、带头冲入浓烟之中,其他几名医疗队员也以战术动作跃进紧随其后。每到一处,李红霞与队员们都要一边应对战场突发特情,一边准确快速地为每名“伤员”诊断伤情,并在完成简要处理后,第一时间将“伤员”送至后方野战医疗所。

“未来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战地救治和后送难度越来越大。我们身为战救人员,必须把训练场当成真实的战场。”一波带有连贯特情的“战救对抗”下来,李红霞呼吸急促,语气却愈加坚定,“只有在每次演练中,充分构想敌情特情,提高后送救治难度系数,才能增强沉着应对、临危不乱的底气,练就过硬战救技能!”

李红霞曾在青藏高原工作16年,先后参加过玉树抗震救灾、南苏丹国际维和、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等任务,造就了她工作训练中“铁娘子”般的刚强性格。作为医院战场救护对抗演练的中坚力量,李红霞参与构想设置了多种敌情特情,为锤炼医疗队战场验伤、分类、救护等核心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下演训场,李红霞告诉记者,让真人扮演的“伤员”出现在演训场,不仅能够检验救护人员的战伤救治技能水平,也能让战救人员练就过硬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提高伤员救治效率。

为此,她在借鉴外军军事救护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医院探索建立一支由30名护士组成的“伤员”队伍,还加班加点、带人编写“炸伤、烧烫伤”等伤情救治资料库,突出贴近实战的伤情效果,通过标准化模拟伤员培训、战(现)场特效化妆技术培训,让“伤员”的“伤情”更逼真、更贴近实战情景,最大限度再现战场上可能遇到的真实伤情,让战救人员身临其境展开救护。

为让这支“伤员”队伍发挥更大作用,李红霞还结合医学知识、临床工作经验以及“战场”情况,从专业性角度模拟伤员按战伤施救情况,演绎伤情进展。此外,她还积极建议医院定期组织专家就伤情评估、分类后送、收容处置、防疫洗消、战救技术等内容组织综合业务培训,确保战救核心业务技能人人掌握、个个精通。

刻不容缓,急救火速展开。经过连续3个多小时鏖战,刘小燕和同事们成功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战友生命。走出病房,刘小燕全身早已湿透,眼神里却看不到一丝疲惫,反倒写满欣慰。

入伍以来,刘小燕在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保障中屡创佳绩。坚守高原,今天的她又全力以赴奔向下一个目标:巡诊边防,把白衣天使的关爱送到一线官兵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