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弘扬战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盛宴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干 王梓屹 责任编辑:孙悦
2022-07-11 10:23:57

弘扬战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盛宴

■刘 干 王梓屹

在即将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95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系列纪录片《战旗》第二季自7月1日起登陆国防频道,并在央视频、央广军事、央视军事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这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献礼片,共分两季100集,其中第一季50集已于2021年播出,深受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好评与追捧。2021年12月,《战旗》第一季荣获“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微纪录十佳作品。2022年2月,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与该馆正在展示的百面战旗藏品一起,生动展示了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

《战旗》以每集10分钟的片长逐一介绍了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检阅的100面荣誉功勋部队战旗,生动讲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100支荣誉功勋部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奋斗历程。可以说,这100个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微缩军史,是对我军光辉历史和辉煌战绩的集中展示。

客观讲述历史、真实还原历史是《战旗》的一大看点。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尤其是党史军史类题材的纪录片,必须要确保字字句句有据可查,有据可依。拍好《战旗》,节目组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史实关。编导多为九零后的年轻人,既无从军经历,也缺少党史军史知识,让“军事小白”来拍摄百面战旗及背后的战史,难度可想而知。一些战斗因规模较小、战果不大,在文献资料、军战史著作中鲜有记述,加之时间久远、当事人大都故去,相关材料无从考证,史海钩沉之艰辛非同一般。而他们则表示“用影像去讲述每面荣誉战旗的授予历史,让我有一种感觉,我不是在工作,这是一种使命”。为写好一集脚本,他们广泛收集历史文献、查阅档案资料、依托权威军战史著作,字斟句酌、处处小心,常常会为一个时间、人名、地名、数据等细节问题反复核对,向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军史专家请教求证。当《阻击战英雄团》导演千里迢迢赶到战旗继承部队——陆军第75集团军驻云南某旅采访时,却失望地发现旅史馆里只有这支“阻击战英雄团”战旗荣誉的部分记载,以及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排长李勇的简略事迹,其他资料一概不详,甚至连李勇后来的去向也无从知晓。但该片导演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踏上了长达数月的寻人之路。付出总会有收获,通过翻阅浩瀚的报刊资料,终于在《都市晨报》找到一篇英雄后人李磊撰写的怀念父亲李勇的文章。经过多方核实确定李勇的籍贯在徐州沛县,并与英雄后人取得了联系,顺利完成了拍摄。失联74年的战斗英雄找到了,“阻击战英雄团”官兵一片欢腾。2021年7月,李磊来到父亲生前部队,捐赠保存了几十年的父亲遗物。部队举行了隆重仪式,欢迎老英雄“回家”,并把老英雄的遗物收藏在旅史馆里。

在半年时间里,节目组跨越五大战区,行程超过10万公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深入战旗继承部队、历史遗址实地拍摄,累计达到上百TB的拍摄素材。通过寻访老兵及亲历者后代,抢救性地采访了近百位老兵,其中年龄最大的“势如破竹十九团”老战士田顺心已103岁,“白刃格斗连”老战士董跃先也已超过百岁,从中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真实呈现人民军队走过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90多年壮阔历程。拍摄《新兴里战斗模范连》时,节目组采访了连长李昌言。已是耄耋之年的李老为人低调,从不主动向人提起当年的战功。李老的女儿说:直到2020年新华社记者登门拜访时,自己才知道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的连长就是她的父亲。采访当天,李老穿上节目组为他准备的志愿军军服,动情地讲述了新兴里战斗过程,眼中不时泛着光芒,在喊出“同志们冲!”的时候,双手和嘴角已禁不住的颤抖,仿佛又置身于70多年前与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只有把这些真情实感的流露如实记录下来,才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这也是节目组全体人员孜孜追求的目标。

剧情式展现方式、多维化呈现手段是《战旗》的一大创新。尽管每集只有10分钟,看似不长,但百集的总时长达1000分钟,在军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鸿篇巨制,同时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艺术创造工程。如何将百支荣誉功勋部队的战斗历程,形象生动而又真实感人地呈现给观众,是主创人员苦苦思考的一个大难题;而其中涉及的战役战斗有许多都是家喻户晓的,反映同一内容的纪录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早已屡见不鲜。如何防止作品不落俗套,力避出现公式化、模板化、雷同化的现象,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拍出新意,是主创人员面对的又一个大难题。最终,节目组确定了重细节、讲故事、多维呈现的创作新思路,借鉴电影、电视剧、戏剧的故事化创作手法,采取故事化设计,精心构思各个叙事段落和全片叙事结构。同时综合运用情景再现、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力避空洞的说教和概念化的陈词,用精美且饱含深意的视听语言来表达深刻、厚重的内容,以“思想+艺术+技术”的力量,追求视觉效果和思想主题的高度契合,提升了纪录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为打造出电影级的视觉效果,节目组决定拍摄大规模的战争情景再现。由于涉及到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役战斗场面,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服装、旗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仅服装一项就有18种不同军装。“这是一次空前的挑战”,导演孙君伟深有感触,“纪录片要力图还原历史,不能有丝毫偏差。”为此节目组请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服装、道具、烟火指导,确保万无一失。2021年盛夏,150多人的再现团队在横店影视基地投入夜以继日的拍摄。先后动用有从军经历的武行演员80余人,服装600多套,各型真实枪械90支,道具火炮10余门,坦克3辆,总共消耗子弹50000发,各类烟火炸点超过800个,历时15天完成了再现拍摄214场。当时的工作节奏,就如同一场对抗时间的阻击战,经常是通宵达旦,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能在阵地上看日出是福气,这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在做的事情,是让更多人了解战旗背后血与火的故事。”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代表了节目组全体人员的心声,同时也在制作《战旗》中实现了自我超越和升华。

历史与现实交融、寻根与传承兼顾是《战旗》的一大特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拍摄这部系列纪录片不仅只是简单介绍百支荣誉功勋部队的斗争历史,更重要地是通过讲述历史,映照现实,指引未来。《战旗》既致敬英雄先烈,又展示强军风貌,片中可以聆听战争亲历者字句铿锵的战场回忆,可以透析战场态势变幻的云波诡谲,可以回望革命年代火热的奋斗激情,更能感受战旗精神传承至今,我军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的阔步前行。为此,几乎每一集都呈现了这些功勋部队的光荣传统——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听老兵讲述战旗的故事。这旗帜是图腾,是信仰、是力量,从革命年代中走来,经历无数血与火的历练,迄今依然熠熠生辉,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官兵提振敢打必胜的信心勇气、提升奋战打仗的能力水平,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新的业绩和功勋。拍摄《智勇侦察排》时,节目组前往传承部队驻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许多工作人员是第一次上高原,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头痛欲裂等高原反应,但同时也收获了来自西部高原最可爱的笑容和最诚挚的欢迎。由于拍摄时间紧,工作到半夜是家常便饭。一天深夜,当节目组结束拍摄任务回到部队食堂时,发现旅长还没有吃饭,一直守在餐桌前等候他们归来。拍摄期间,战士们陪节目组去荆棘遍布的小树林里,身上扎满了刺,但没人吭一声。当需要拍山上宣誓的情景时,战士们积极配合,徒手攀上陡峭的山顶。这种无私奉献、一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战旗精神在新时代官兵身上的传承。

《战旗》第一季在去年播出期间,收视稳居国防军事频道自制节目之首,收视人群超3亿,央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全网话题阅读量超1亿次。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纷纷留言,“战旗是革命精神的具现化,是军人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致敬先烈,吾辈当自强”“旗帜是部队的信仰,是激励几代人前进的信仰,旗帜不倒,冲锋永远向前”“向英雄致敬,祖国万岁”“战旗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军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能打仗、打胜仗的英勇革命精神”,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对国家的热爱。还有许多网友留言,希望了解更多战旗背后的典型人物与热血故事,尽早看到第二季。尤其是在战旗传承部队中,该片的影响力巨大,反映强烈,成为教育官兵在新时代强军征途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战斗精神、激励备战打仗的生动教材。《战旗》第二季播出后,延续了第一季的高收视率,成为近期党史军史题材纪录片的一个爆款。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战旗》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细节、珍贵的影像、唯美的画面、精致的解说,受到部队官兵、社会观众和广大网友的好评与追捧,称赞它是“弘扬战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盛宴”。期待像《战旗》这样讲述人民军队光辉历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奉献给观众更多的文化大餐。

(作者:刘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战旗》制片人、总导演;王梓屹,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