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二维码进革命陵园:手机“扫一扫”缅怀英烈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念文 仓晓 本报特约记者 田亚威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05-09 04:20

面对信息洪流的冲刷,我们靠什么守住心灵高地?

身处网络改变世界的时代,怎样让怀念英烈的方式更生动?

英烈墓前听故事:轻划指尖“扫一扫”

——南京市军地部门携手中国军网为革命先辈陵墓定制二维码打造深度互动的国防教育掌上课堂

    图片提供:郭丁虎、柯文才
    美术设计:姜紫微

5月的清晨,南京望江矶石头山雨花功德园。薄雾中,一座座革命先辈墓碑静静矗立在松柏林间,昂首北望长江。

年复一年,这里迎接着南来北往的祭奠人群。与往日不同的是,如今许多墓碑下方多出了两个二维码标识。前来祭扫缅怀先烈的人们,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扫一扫”,就能登录到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或园区网上祭奠系统。在浏览英烈事迹的同时,轻点“祭奠英烈”的链接,还能在网上献花、点烛、敬酒、敬礼、鞠躬,表达对先辈们的哀思。

国防教育的时代之困

精心准备的国防教育课,却听众寥寥。今天的青年关注什么? 

二维码进英烈墓园,是南京市军地有关部门与中国军网携手,借力移动智能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党史军史、提升国防教育实效的一次探索。说起携手的初衷,南京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夏清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一年前。

去年3月,南京市有关部门在某繁华商场附近开设露天国防教育课堂。尽管行人如织,但令组织者无奈的是,两个多小时的国防教育课,听众寥寥,教育读本只送出了200余册。“有的行人接过读本,没走多远就随手扔进了垃圾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志愿者徐菲感慨地说,不少行人就像躲避街头小广告一样挥手拒绝。

一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国防教育课为何效果平平?这引发了南京市军地有关部门的深思。“这座城市经历过大屠杀的苦难,但和平久了,人们的小家观念强了,对国防的关注却弱了。”南京警备区党委认为,当代青年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成长,对近代中国的苦难史缺乏直观感受,导致很多人的国防观念淡漠。

如何唤起人们对苦难的记忆?军地领导经过分析认为,露天国防教育课门可罗雀,既有趣味性不强、内容枯燥的内因,也有“开座谈、发传单、搞演讲”的老套路跟不上时代节拍的外因。当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正改变着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什么不能加以有效利用呢?经过认真研究,军地领导达成共识:借力社交媒体,打造党史军史和国防教育掌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