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全面评估中国面临内外威胁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叶海林责任编辑:黄杨海2014-06-05 23:25

正确把握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创新思路和践行关键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为了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梳理一下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很有必要。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出台背景

国家安全战略应该包含如下层次:1.对国家面临的威胁的评估;2.国家为应对安全威胁进行的力量和制度建设;3.国家安全统帅部门为应对安全威胁而制定的策略;4.策略的具体实施。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安全的风险评估,占据极端重要的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评估国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是一个既要“知己”,也要“知彼”的过程。

中国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

第一,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主权,国家能不能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第二个是管辖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意志能不能及时传达到国家所有的领域。这两者是最核心的;第三个是国家的成员,也就是“人”的安全。从传统国家安全观来看,前两个尤为重要。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当前中国,一方面,就领土完整来说,现在有一部分领土没有能够回归祖国,我们没有管辖;同时,对一些争议领土,我们的主权和管辖权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而且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二,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不断受到威胁。随着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我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广,但我们维护海外利益的能力,包括我们保卫自身财产和海外公民安全的能力,并没有跟上我们“走出去”的步伐。我国的海外利益不但受到恐怖分子袭击的威胁,有时还会成为所驻国发生政治动荡的牺牲品。当然,随着中国与周边部分国家领土主权争端的加剧,发生专门针对中国利益的暴力事件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增加。

第三,中国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还非常有限,无法用国际制度工具维护自身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基本上可称作是对国际规则被动参与的自我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来适应国际体系的变化,而不是让国际体系来适应我们。直到前几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09年,中国站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对现有体系的不公平感受更加明显,中国修改现有国际体系中对中国不公正、不公平制度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表达也越来越强烈。这一点,我们过去很少将之放在国家安全的语境下思考和讨论,然而,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实际上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

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再看一看世界历史,多数情况下不可调和的战争不是发生在一个具体的争端热点上,换句话说,单纯为了一块领土,国家是不会轻易打仗的,关键是出现了对某种权力的争夺。在国际关系中,人们更关心的是权力而不是暂时的利益,换句话说,如果我拥有塑造你的行为的权力,这个权力就比我能从你手中获得的任何具体利益都重要。“规则为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国际冲突一直非常激烈。当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崛起的时候,最终别人承认你的强国地位,不是承认你有钱,而是承认你有规则制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