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中场 该如何把握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郑蜀炎责任编辑:李晨
2017-04-25 03:08

人生的中场

■郑蜀炎

选择之难并不在于路的稀少和狭窄,而在于站立路口时左思右想的取舍

一部叫《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电影前不久卖了个好价钱,不过,无论是充满了英雄情结的战场还是弥漫着奢靡浮夸的社会,本文皆无意评骘,而只是想借其题目,说一下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人生中场。

不同于那个现象级的词“人到中年”,人生的中场既是一段时间,又是一个位置,还是一种状态,可以说这一中场“战事”是命运的常态——因为人生不是一场赛事就能定输赢的。

说到人生,人们总会谈及老庄。老子的青牛远遁,庄子的梦蝶逍遥,皆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既有对人类认知能力清醒与卑谦的判断,又隐含着超越现实的高远。但是,“避世”“无为”说多了,总有点“无事袖手谈心性”的意思。

与之相比,光怪陆离的存在主义虽然已经过气,但它关于观念重构的一些积极论述,还是值得重视。比如:“体验你自己此时此刻的存在,就是把握人生价值和人生真理的唯一方法。”人只能理解存在之物,换言之就是,只有到了人生的中场时分,你才能更好地体验和把握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曾国藩掌兵百万、坐拥半壁江山之时,数次拒绝劝其称帝的鼓动,急流勇退以一部家书传后世。然而,我更倾慕于他人生的另一番场景,那何尝不是后来一场场胜局的铺垫——早年,曾氏出湖湘赴京应会试,落第后毫无沮丧之态。借银百两,尽以购书,不足则抵押衣物。然后溯江扬帆,一路读书吟诗而归,“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写得何等潇洒。归后一年间,足不出户,清晨起读,中夜而休。待下一场考试来临,借得铜钱13缗,进京后一路中进士、点翰林,风生水起地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

其实,我想说的中场,就是现实中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一些关节点。人生的那些道理并不复杂,谁没背过几段“子曰”、读过几篇“鸡汤文”啊。可生活不能总飘在文字的星辰海洋上,再玄虚的“成功学”也要落到柴米油盐上才有价值。所谓“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良禽也罢,菜鸟也好,总要在林子中各式各样的树中选择一棵吧。

事实上,选择之难并不在于路的稀少和狭窄,而在于站立路口时左思右想的取舍。这一个词的两个字竟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舍”远比“取”要困难,毕竟,让人松手放弃一些东西是很难心甘情愿的;反过来说,“取”就比“舍”容易和顺畅得多,取而得之,不亦快哉。可人生往往在这时面临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告诫的那种险境:“人格的贬值是所有灾难中最危险又最不为人所意识到的。”

闯王李自成跃马扬鞭踏入紫禁城时,他把自己的人生甚至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都带至中场,但他的选择却让自己仅42天就被清场而出——入城伊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许诺,就变成了暴敛税银超过前朝两倍的掠夺;1300多个前朝官员在风中等候了一天,他依然“高距几上,环而歌舞”……李自成的名字来自《中庸》:“诚者自成”,没有了“诚”,哪里还有“自成”?人生中场的成功就这样变成了人生的一场悲剧。

“战争决不是从D日(发起日)开始的。”这是军人的口头禅,那么可否也这样说,把握人生的每一个场景,也全然不靠临场发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