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丨张俊伟:提升发展质量助力现代化进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微信公众号作者:张俊伟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2-13 21:11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后出现的客观现象。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是消除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状态(即“二元经济”),迈向统一的现代工商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也是全面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因此,高质量发展的直接目标,就是全面完成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

列宁曾有一句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特殊语境下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实现现代化的“经典”标准。但学界公认的看法则是:现代经济始自英国工业革命,是基于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科学化的生产方式。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经济又被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如信息化等)。具体到我国将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它至少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消除“二元经济”状态、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显著缩小。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就是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已经由1980年的29.9%下降到了2017年的7.9%,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经不大。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达到58.5%,但比同等发展水平经济体低约7个百分点。如果按户籍计算,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继续推进,我国农业从业人口占比将进一步下降,传统农业将得到深刻改造。随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收入水平等)也将明显缩小。

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稳定的高收入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是高收入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平。从国际经验看,受产业结构升级遇阻、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变化、公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等因素影响,“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通常也是风险因素较多的发展阶段,很容易爆发经济(金融)危机乃至出现社会动荡,最终使工业化进程受阻、谋求经济现代化的努力功亏一篑。我国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扎实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通过不断提高经济活动附加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稳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三是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而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仅有人均收入水平,还有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鉴于GDP指标的内在缺陷,有关组织已经作了许多探索,如联合国推出了“人类发展指数”、世界银行推出了“绿色GDP”、OCED推出了“幸福指数”。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例,它基于健康长寿、教育获得和生活水平等要素构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面貌。据统计,2015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38,在世界上排名第90名,低于我国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0.887相比,更是存在不小差距。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更应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收入分配、改善人民生活,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未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扭转;另一方面,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过渡状态和非均衡状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完成,我国也将逐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届时,社会矛盾将得到有效疏导,社会风险将得到有效化解,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