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辛平”的由来

来源:军事记者作者:刘新如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8-08-22 09:00

从政治话语到新闻话语的成功转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2015年3月2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同时发表了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文章,解放军报的题目是《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中国青年报的题目是《当代中国军人的样子——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解放军报的署名是“本报编辑部”,中国青年报的署名是“解辛平”;两报文章内容雷同,但军报文章偏重于指导性,而《中国青年报》文章可读性较强。为何会出现“同一文章两个版本”的情况呢?

原来,两篇文章都是配合当年部队主题教育而由军报承担撰写的。军报编辑部文章原打算作为解辛平文章发,后来原总政领导为了增强其权威性、指导性,明确要求署名为“本报编辑部”,并提出让原总政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撰写,文章增加了大量工作指导的内容,还有一些“要怎样怎样”的套话,这些内容显然不适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而原总政领导要求也在青年读者集中的中国青年报刊发。经与社领导和《中国青年报》请示协调后,我连续加班两个晚上,在本报编辑部文章基础上改写成另一风格的解辛平文章,这也是解辛平第一次走出军报在地方报纸与读者见面。这同一内容两个版本的文章,成为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上新闻评论写作课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这只是解辛平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特例。创新新闻评论的表达方式,是解辛平文章在军报发展史上打下的鲜明烙印。

在解辛平文章的写作上,社领导要求改一改表达方式,变一变话语体系,力求观点更新颖一些,文风更清新一些,感情更充沛一些,形式更活泼一些,立起军报评论取胜的新优势。作为中央军委的机关报,军报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党报属性,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党的“喉舌”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工具化、文件化宣传,而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增强传播意识,把空洞、呆板的政治宣传转化为深入浅出、生动有效的政治传播,实现从政治话语到新闻话语的转型。解辛平文章在保持对理论观点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进行话语体系和修辞模式的重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论述风格。

追求散文化表达,通过通俗活泼的个性语言使严肃的话题变得更有亲和力,是解辛平文章的一个鲜明特点。《从古田再出发》涉及的都是严肃的政治话题,如果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板着面孔讲大道理,就难以收到好的预期效果,而这篇解辛平文章标题本身就有画面和动感,行文中一改沿袭套话和呆板文风,通过长汀换装、瑞金“红井”等耐人寻味的历史片段,深入探寻古田会议的精神内涵,生发新形势下保持人民军队红色基因和政治优势的思考,文章结尾以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感情写道:“古田的小溪、农舍、山冈和小路,永远在讲述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和求索。我们牢记这一切,就如远行的儿子牢记母亲深情的叮嘱。”这些论述使文章可观、可触、可读、可感,增添了新闻评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注重就事论理,在讲好故事中讲好道理,是解辛平文章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摆事实,讲道理。真实鲜活的故事和发人深思的典籍、警句等,常常胜过呆板枯涩、空洞无物的说教。《新的历史征程的强军脉动——写在全军“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深入开展之际》全文九个部分,几乎每个部分都通过“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典型故事来阐释主题。如通过“丛林法则”等故事,阐明“现代战争仍要用实力说话”,以“周武王和姜太公问答”等典例,回答坚持“按战斗力标准办事才有战斗力”。通篇的故事信手拈来,如同一座精美大厦里的各个部件结构,错落有致,有的虽只是一两句话,但寓意深刻,强化了传播效果。

力求专业取胜,追求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是解辛平文章的又一显著风格。在媒体同质化竞争的时代,面对见多识广的受众,面对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泛政治化、泛道德的评论,日益显得空洞无力,读者希望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分析,表达上的专业、独到是新闻评论扩大影响力的关键。《从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汲取强军力量》为了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仅引用了大量历史和现实的背景材料,而且在战争性质、战略战术、国情军情等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证,并在哲学层面总结出反映战争规律的东西,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提高了军事政论文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强化思辨性,在有 “评”有“论”中吸引、打动读者,是解辛平文章写作的又一自觉追求。思辨性是一篇新闻评论的灵魂。与一般的评论文章不同,解辛平文章努力改变平铺直叙的行文方式,始终盯着“明靶子”“暗靶子”做文章。通览《论信仰与作风》全文,带有思辨色彩的论述和思想创新的亮点比比皆是:“信仰是作风的源头,决定作风之河的水质;信仰是作风的河床,左右作风之河的流向。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信仰与作风是‘修于内’与‘形于外’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力量’与‘品格力量’的有机结合,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对接。”这些论述用灵动的语言把信仰与作风的辩证关系揭示得深刻、精准、到位,让人感受到一种逻辑论证的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