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组织应用建设研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笑 晓刚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8-08 17:33

联合作战规划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云技术的推动,以及精确作战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筹划作战方法。随着近年来各门类、各领域科学技术井喷似发展,不同领域技术相互融合已势在必行。同时,在研究时期较长、风险性较大的科学研究与项目研发实施中(如作战实验、航空航天、核试验等),各领域间相互协调、共同推进的思想也普遍得到各界共识。

因此,需建立关于此类研究群体活动的科学,也就是SciTS(The Science of Team Science), 以便更加有效地组织并发挥研究群体的效率,实现科技的跨越性发展。

一、联合作战规划概念内涵

联合作战规划释义。联合作战规划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云技术的推动,以及精确作战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科学筹划作战方法。其依托网络化的规划工具集,根据作战流程,按照标准化作业程序,对战略、战役、战术不同层级作战任务和行动进行一系列有序的分析、决策和计划。一言以蔽之,联合作战规划就是依托信息化工具,主动设计战争、组织打仗的活动及其过程。

联合作战规划方法理念。我军联合作战规划基本程序方法为按战略、战区、战役、战术4个层级纵向串接、诸军兵种横向通联,分步综合进行。战略规划是战略指挥机构为达成战略目的而对各作战资源和作战任务进行的总体设计,战区规划是战区为对手量身定做的联合作战设计,其程序方法包括战略指导、依据规划成果牵引部队联合训练、制定联合作战规划、根据需要和情况变化不断修改评估规划等。

第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未来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体现在作战任务规划上,必须实现军委与军兵种、军兵种之间、主战与保障之间、不同武器平台之间的高效协同,以及作战任务规划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的有机融合。

第二,要完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实施有效作战任务规划的基本保证。必须加速推进政令分离的指挥体制、主用主建的建管体制、上下统一的技术体制、常态闭环的运行机制、平战一体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等。

第三,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建设联合作战任务规划的基本支撑。如加强指挥流程研究、作战规则制定、基础数据准备等。

联合作战规划目的作用。一是通过制定规划科学明晰作战行动完整过程。其是指挥科学化、精确化的必然要求,是改变过去“大、概、齐”作战指挥的高级阶段。二是通过熟悉规划增强对作战过程的深刻理解。搞懂弄清各作战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上级作战意图的理解把握、融会贯彻。三是通过推演规划发现作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只有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进而破解问题。四是作战规划实质上制定的是作战行动的基线预案(baseline)。基线预案是实现战役战术意图的基础,也是任何作战行动变化的基础。

二、SciTS相关概念

SciTS定义。SciTS是国际上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专注于科学工作群体如何发起、组织、交流、从事科研活动等的过程。SciTS的核心任务是理解认清促进或阻碍各种各样科技合作的情况和阶段,并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以及评估在联合研究环境下所产生的结果。SciTS侧重前提条件、合作进程、产出结果的研究,这一点与同类型管理学科,基于I—P—O模型的虚拟团队理论类似。

SciTS层次维度划分。SciTS的研究必定要沿着多学科、多层次、多方法的思路和框架进行。首先,其研究必然涉及军事、政治、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人员在不同层次的工作中研究团队科学的不同方面,提供不同的理论和技术,并产生不同结果。每个层次都可能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多种方法、技术和陈述,并提供不同的见解。从所有组合的见解水平大大超过它们的总和。

SciTS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方法多半是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的,有时还是它们的综合。数据表明,跨学科交叉的研究群体将在解决复杂问题、发现高影响科技成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团队的研究方法很多,如调查、作战推演、个案研究、科学小组成员的访谈、社会网络建模、制图和可视化技术、文献计量学分析等。

三、联合作战规划活动及其科学组织

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科研团队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以鲜明的研究特色,发挥着强大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必要对参与规划活动的众多分工不同、职能不同、领域不同的团队进行建模、研究,得出最佳的团队组合策略,以此达到活动最优解决方案。

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的特点。现代联合作战规划通常是包含多阶段、多层次的规划活动,基于由作战模型、作战数据、作战规则和人按需求构成的联合作战规划系统开展工作。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结构层次多、规模大。联合作战规划系统通常由若干个子系统和下层分系统甚至子分系统等构成,一般包括:描述作战单元和作战平台的众多数学模型;众多作战任务规划软件、大型计算机仿真系统及其支撑软件;各个军兵种的规划人员。

第二,模型种类多、数量大。现代作战规划中所涉及到的模型,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运筹计算数学模型,还包括了类型众多的作战单元和作战平台模型、交战规则模型等,有时还包括多粒度、多分辨率的模型。

第三,涉及领域广、规划人员众多。在整个活动的进行中,所参与的军事、技术人员与团队也将众多,且其分工十分明显,有负责组织协调的,有具体实施的,有负责上层筹划的,有负责低层具体实现的。

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的组织。针对上述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的特点,在具体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各活动团队进行整体结构的设计。参照SciTS的以及成果,联合作战规划活动整体上拟采用采取核心团队组织模式,作为活动的组织结构方式。

核心团队是指设立一个中央团队,由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的主管首长及各个规划团队负责人组成,其人数一般在10-15人之间。中央团队有决策的权力,它的出现使团队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中央团队可以较好解决各规划团队之间的分歧,并使一些共性问题也得以较好的解决。

核心团队下设秘书组,一般由参谋人员构成,具体负责各方的协调工作,直接对核心团队负责。

单个团队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始终隶属于自身,对于任务有着充分的掌控能力,任务与任务之间一般有着相互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任一子任务所产生的信息、以及经验对于归属于自己的其他子任务的工作都息息相关。

对于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的工作流程,应首先进行任务结构分析,模型统一入库,入库前填写好详细的分类信息,根据信息定义模型之间的耦合度,以此来建立任务间的关系网络,理清任务与任务间的关系。其次进行进度计划系统的结构分析,编制全部活动的进度计划,协调各层进度计划关系。再次对于联合作战规划活动的管理,应由各团队负责人组成任务审查小组,按照既定进度对相互关联的任务进行审查,避免由于团队的不同而引起问题的产生。

四、结论与展望

科学团队理论是现代跨学科、跨领域科研组织创新的表现,是科研活动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组建科学团队联合攻关作战规划课题,是谋求完善提升我军联合作战规划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战场认知、把握战争态势、运用谋略制敌的创新能力,可从整体上促进我军备战打仗能力的积聚与提升。在该领域未来探索研究中,以下几个方向可成为攻关重点:

团队整体模型建立。其还有待于提升到理论方法的层面。对跨学科团队研究和培训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以其建立的系统模型具有完全可控可观性。

科学团队的系统稳定性。跨学科团队由于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等特点,再融合众多元素基础之上,将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状况出现,例如跨学科团队之间的交流问题、奖励机制不同所导致的积极性问题以及团队内部成员更换导致研究进程出现滞留等问题。

建立和验证改进评估模型方法。现有的评价体系或是偏重定性分析,或是偏重定量分析,使得评价缺乏科学性;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使得评价缺乏实效性;注重评价的形式,忽视评价的内涵,使得评价缺乏实质性。需要研究如何能够将建立在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并辅以团队成员心理环境因素,使之成为更为完善的科学评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