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难以忘却的回忆——珍藏38年的礼物献给老班长姜新生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邢红亮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2-04-11 14:40:08

姜新生,1978年入伍,沈阳炮兵学院气象员、绘图员,1984年荣获“两用人才标兵”称号。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立2次“三等功”。1985年10月调入解放军报社,曾任机关干部食堂会计、主任,原总政治部军需助理员培训班教员,军人服务社经理,君宝公司计划部经理,长征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市场部主任、全媒体部主任等职。历任《中国画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画研究理事会秘书长,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现任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姜鸿起烈士纪念馆名誉馆长等。

编者的话:一位外国记者问朱德元帅:“您想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他一语作答:“一名合格的老兵足矣!”

人的一生有一段当兵的履历,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而够上"老兵"资格的,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今年3月18日,众多媒体播发了李巨泰用真情叙述的《不忘初心 矢志不渝一一我的战友姜新生的故亊》。从文章阅读感受上说,老兵姜新生的故事就像一张张快照。不同于长篇故事有足够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以供沉浸,每个故事更像一个带着艰辛攀登的舞者,努力把工作生活中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化为四两拨千斤的奋斗巧劲,隐秘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广大读者对老兵姜新生接续奋斗的人生轨迹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向老兵致敬!称赞姜新生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源自他朴实而坚定的信仰。有的读者感怀,老兵姜新生的事迹是对所有在平凡中坚守的人们的激励和褒扬。

姜新生在沈阳炮院服役时曾是邢红亮的班长,他在点赞里说:“透过网络上的信息,我仿佛看见了三十多年前那个为了学院建设每天工作到很晚的老班长,不论个人环境顺逆,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他是我成长进步的路标。”邢红亮还把他珍藏了38年的中央电视台当时宣传姜新生的录像片传给了编辑部。今天我们再播发邢红亮讲述的老班长姜新生的故亊,以飨读者和听众。

当年姜新生获得三等功,佩戴大红花、立功章

岁月的路,总有几步值得回忆;相遇的人,总有几个用心铭记。

老班长,这些天我在互联网上看到宣传您的事迹,心里很激动,便找出我珍藏了38年的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宣传您的录像片。

老班长姜新生半信半疑地问道:“存放时间太长了?录像带内的影像估计也放不出来?”

我肯定地回答:“老班长,朋友处有录放机,我这两天就去他那里打开看看,应该没有问题。”

“潮湿,保存不当会粘连的,你得请高级技术师处理一下才行。”

我回复老班长:“六年前我曾看过一遍,影像没有问题。”

通完话后,我叮嘱自己:这盘录像带陪伴着我沉睡了38年,如今也该“物归原主”了。

媒体播发老班长姜新生的故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倍感亲切,心潮澎湃,他在沈阳炮院工作生活的画面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从左至右笫一排:崔灵芳、孙长茂、秦祥光、顾文友、窦则喜、何连发、秦青;

笫二排:王光普、姜新生、贾国防、高建国、邢红亮、李岩;

笫三排:杜红喜、高利生、朱建新、王国宝

1982年,我怀揣着童年梦想穿上了绿色军装迈入期盼已久的军营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

这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军事院校,她的前身是八路军延安炮兵学校。我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连队的艰苦训练,被分配到与姜新生同属的训练部,我在教保科保管排从事教学保障工作,由于自己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和出色工作表现,三个月后被任命为保管排三班副班长。当年5月4日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转变成为一名在思想上、军事上比较过硬的合格军人。

一个月后,训练部电化教研室的一位领导找我谈话,要把我调到电教室,负责播放电教片和维修幻灯设备,并参与教学片拍摄任务,这让我与姜新生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他所在的绘图室也隶属于电教室。虽然都在电化教研室工作,由于各自工作的特殊性不同,不在一起办公。姜新生在办公大楼的绘图室工作,我在教学楼电教室工作,战士就我们俩,所以每周六下午电教室过组织生活时都会在一起学习、讨论。

姜新生是1978年入伍,标准的军人姿态。工作作风严谨、性格开朗,语气温和,爱说爱笑,幽默风趣。为人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善于学习,能吃苦耐劳,敢于挑重担,个人自律性强,做事善始善终。

姜新生是个老兵,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好评如雷贯耳,我很敬重他。在电化教研室为我召开的欢迎会结束后,姜新生便热情地对我说:“小邢,以后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给我说,我会帮你,你只要好好学习,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我向老兵报告:“领导说,让我从放像员做起,以后把我培养成既能拍摄制作教学片还能维修电教设备的技术性人才。”

姜新生又叮嘱我说:“你的担子不轻,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你要勇于挑重担……”

我说:“请您放心,我不会辜负领导和您的希望,请您看我以后工作行动吧。”

我暗下决心,姜新生就是我身旁的榜样、看齐的标杆。我与他三年的亲密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亦师亦友,我亲切地称呼他“老班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在姜新生的鼓励和帮助中,我熟练地掌握了拍摄和制作电视教学片的技术,还被辽宁电视台和沈阳电视台特邀为“通讯员”。

姜新生(中)指导炮院书画装裱爱好者

1982年,绘图室的裱图员孙健退伍,组织上安排从事绘图工作的姜新生到南京炮兵学院学习教学挂图的装裱技术。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后老班长满载而归,但他不满足已掌握的裱图技法,追求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他决心改变原有悬挂教学图表出现凸凹不平的问题。老班长经多方打听,来到沈阳画苑二楼的书画装裱室,偷偷观摩书画装裱技法……他学艺的真诚感动了沈阳市书画界。著名收藏大家、辽宁省古籍书店经理刘奎一写书信将他推荐给装裱大师郁丰年,在他家里得以学习书画装裱、揭裱、修复等技艺。

沈阳炮兵学院坐落在沈阳市东陵区东大营,跟市内来回约40多公里路程,他每周日需要乘坐公交车往返市内,而那时市内公交直达炮院的车辆仅有两趟。早上老班长来不及到饭堂吃上热乎乎的早饭,而是带上两个提前准备好的凉窝头和一小袋咸菜,在路上边走边吃。车少人多,有时挤不上车,他选择步行到距炮院3公里外的公交车站乘车,下车后他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习的地方。

老班长对学习特别较真,不分昼夜,勤奋练习,手被浆糊、水泡得泛白、泛红,皮脱了一层又一层,鲜嫩的肉常常带着血丝,疼痛伴随其身,他全然不顾。书画装裱本就是个苦和累的差事,为了不耽误工作,所有书画装裱的练习只能在晚上进行,而他住在炮兵学院的“印模厂”,时常深更半夜回宿舍叫开印厂大门,影响了看大门师傅的休息。后来,他请示领导允许他就寝在办公大楼绘图室旁的“纸库”里,老班长几经收拾,在“纸库”里腾出了一个床的位置,从此纸库变成了“姜氏宿舍”。

我俩的工作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就餐在院校“机关战士灶”,因经常加班加点吃不上饭是常事。电教室领导报请训练部批准,以特殊情况特殊安排为由,把我俩的伙食关系转到“学院干部灶”。以上两个“特殊安排”对老班长来说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如鱼得水,为他的装裱艺术发展打了一个好基础。

书画装裱有“三分画七分裱”之称,赵朴初先生曾题“书画赖有装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辉”。书画装裱可增色,“装饰性、保护性、实用性”乃书画装裱三原则,可见“装裱艺术”地位的特殊性、重要性,而装裱师们都有“秘不外传”的绝技。老班长采取“迂回策略”,博众家之长,补一家之短。他今天去杨师傅家,明天去郁师傅家,后天去沈阳画苑。美术馆、博物馆的书画展览场所亦是他追逐的地方,发现展览馆中好的装裱款式,颜色搭配,材质选择、尺寸比例就赶紧一一绘制成图样、用文字记录下来,日复一日,竟汇集成册。他自费购买了“中国书画装裱”所有出版读物,还委托来往日本的友人买来最具影响力的“日本装裱技法”专著。他还将古籍记载中的“宣和装”与“日本装”反复比较、逐一精研。通过一些名师手把手地教学、切磋等,老班长很快在沈阳市书画艺术界有了装裱一席之地。

后来,他撰写了《中国书画装裱沿革考究》。应老班长邀请,一代书画大家钱君匋先生为其题写了书名,著名红学大家冯其庸、一代鉴定大师杨仁恺为其题书手卷,谢云、陆石、宋雨桂等书画大家为其创作作品提供装裱一格,《沿革考》一文在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中国画研究》刊物上连载,好评如云。

原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汉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冯其庸为姜新生著装裱全书题书长卷一幅

原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愷为姜新生著装裱全书题书

老班长刻苦学习的精神用在工作上更是一丝不苟。他从没有因为“业余爱好”耽误工作,他视绘图室、装裱室为寝室,基本上每天夜晚都“灯火通明”“挑灯夜战”。老班长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夜晚整理学习笔记,直到把白天所学的知识全部熟记于心。他时常会在学习和工作劳累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睡着了。老班长在绘图、裱图工作中从来都不怕苦不怕累,他精研、会写诸多体毛笔字:楷书、隶书、魏碑,宋体、仿宋体等诸多美术字体,他把所学的书体与装裱技艺充分发挥在教学保障工作上。为了配合教员急需的图表,老班长会废寝忘食、精益求精,他绘制、装裱的教学挂图从未出现过差错,深受学院教员们的好评。

在老班长的床头,悬挂着装裱成轴的著名书法家姚志忠为他题书的“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条幅;装裱工作室悬挂着著名书法大师沈延毅题书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联,这些都是老班长的“座右铭”。

开国大典、国徽设计者,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题书:姜新生装裱艺术全书“依仁游艺 美意延年”。

为弘扬姜新生同志的先进事迹,院校党委指示政治部撰写、拍摄姜新生“两用人才事迹”专题宣传片。电化教研室领导接到政治部的通知,立即成立拍摄小组,我也参与其中。摄影师们远赴北京的长城、故宫、中南海、炮兵部等地实景拍摄。经大家加班加点的工作,《装裱新秀》专题片得以顺利拍摄、制作完成。由秦青等三位同志分别为沈阳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配音解说,专题片播出后在军内外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老班长从此声名远播。

院校的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老班长被安排在主席台上就坐并作了事迹报告,获得了教职员工的阵阵掌声,我也为身边有这样一位老班长、兄长、榜样,倍感自豪、幸福!

李铎为姜新生题书“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对联一幅

老班长经过不懈努力,其书画装裱艺术日益精湛、不负众望,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沈延毅不仅为他题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尺对联一幅、还为他的成才事迹宣传片题写“装裱新秀”四个大字,李铎为他题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四尺对联、“濯锦轩”匾额各一幅;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恺为他题书“洛阳纸贵”等。老班长与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郭西河、杨九洲、院长王盛烈,辽宁省美协主席宋雨桂,和“书法九畹”之称的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等来往甚密。老班长还邀请他们来炮院搞笔会,为沈阳炮院的大礼堂、训练部的会议室等量身定制、创作书画等,提升了炮兵学院的文化艺术生活。

老班长姜新生在炮院工作的7年中连创佳绩。他的事迹先后被《辽宁青年》《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青年报》登载;沈阳炮院政治部拍摄的宣传片被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播出。1984年,老班长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的“两用人才表彰大会”上作事迹报告,受到军内外领导亲切接见,并授予“两用人才标兵”称号。

在老班长的影响下,我也不甘落伍,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我刻苦钻研摄像技术,自修了数门专业必修课,获得了诸多证书与荣誉。在老班长调到解放军报社工作后的第7个年头,我也荣幸获得总参谋部授予的“两用人才标兵”称号。

在总参谋部所属部队中,“前有姜新生,后有邢红亮”,被传为佳话。我们两位“两用人才标兵”,都出自于电化教研室,这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回忆,也是我们这些老兵们的坚守与情怀。

感恩战友情,挚友不相忘,这就是由老班长姜新生的故事启发出的我的感悟。

作者简介

邢红亮,1982年10月入伍,沈阳炮兵学院训练部电教室担任放像管理员、电教设备维修员,炮院军事教学片的摄像、编辑、后期制作等。《战炮班基本操作》《标定与描准》获军队院校一等奖,《潮汐》获建国35周年一等奖,《激光全息照相》分别获二、三等奖、优秀奖;参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的《装裱新秀》《刚刚升起的帆逢》《园中园》的拍摄;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釆纳电视专题、新闻稿件240多件。荣获“嘉奖”22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保管员”各1次,“军民共建先进个人”2次;1992年被总参谋部授予“军地两用人才标兵”称号。1996年转业。

朗诵简介

卫欣,唐山音乐广播节目总监,普通话一甲,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经典吟诵、朗诵大会专家组成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唐山戏剧家协会话剧专委会主任,第三届国际音乐剧节参演作品舞台音乐剧《梦圆曹妃甸》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