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刘汉俊:北纬30°线上的楚

来源:《十月》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3-01-15 22:32:34

北纬30°线上的楚

——楚式剑是怎样炼成的之二

作者:刘汉俊 朗诵:马国哲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这里贯通南北、联结东西,这里物华天宝、荣秀地藏,接的是天地之气,通的是国家命脉。

齐国名相管仲说,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池盐,燕有辽东之煮盐,这三者是当年周王室的财源。盐铁是国之基、民之本,人不能无盐,国不能无铁。楚国之“金”是重中之重的国家资源。

角色是剧情塑造的,形象是舞台赋予的。西周之初,周王室组建了专门力量负责涉铜事务的,相当于“铜专员”。他们越过汉水,到南阳、襄阳以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寻找和开采铜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周王室。王室东迁后,对这一地区的资源控制更加直接了。采铜冶铜业是周朝的支柱产业、王室财政的主要来源,不能落入诸侯国之手,更不能被大国、强国抢占。

被周王室指派的“铜专员”不是别人,正是驻扎在南方地盘上的楚人。

为什么是楚人?

一是楚地有铜,楚人善开荒、长技工,有专长;二是当初楚人势弱,尚构不成威胁;三是楚国乃南蛮之国,非王室宗亲,不易引发诸侯国嫉妒;四是楚地远离中原,边缘人在边缘地做边缘事,成则为我所用,不成则任其自生自灭。

周王室指派楚人履职的标志,是封国授爵,“土不过同”,虽然地盘不大,但是据点、前哨、大本营;授予子爵,虽然政治地位仅高于男爵,但高低是个“爵”;履职的方式,是资源进贡;周王室的监督手段,是周天子亲自南巡铜路、视察铜矿,召集诸姬共同征伐“不服周”的楚。

周王室的“青睐”,使楚人不仅有了舞台,更有了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的机会。楚国这位“铜专员”很早地认识到铜矿资源的珍贵,很早地掌握到采铜技术和冶炼技术。等到周王室意识到养虎遗患并兴兵伐楚时,楚国已羽翼丰满、尾大不掉,甚至势欲独霸舞台了。此所谓天成、地利、人强,三者优势尽占。时来运转,挡都挡不住。天之将降大任于楚人,躲都躲不开。

周王室启用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遏制商朝残留势力在江汉地区的影响力。楚人先民是被商王室赶出中原的,商、楚之间有宿怨。楚部族首领频繁与周国接触,虽然没有能力参与周国灭商朝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在反商斗争中帮着出谋划策。而商朝早已在长江沿线设立防区,商灭后,反周势力仍然存在。

195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被发现。考古学界一致认定,这个遗址是商朝早期的都城。虽然盘龙城商城比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规模小,但年代一致、风格一致。铅同位素示踪分析显示,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多数来自邻近的湖北铜绿山、江西铜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武汉盘龙城是早商时期中原王朝统治南方地区、控制长江流域,掌控南方铜矿资源的管理中心与军事据点,是商朝的“南方局”“长江局”。商王武丁还亲自率兵伐楚,清剿异族势力,以此为依托,占领长江流域的铜矿资源。江汉流域多点位发现有商朝的文物、遗址、墓葬,实证了商王室对长江中下游的控制。

周王室要掌握江汉流域,必先控制楚荆之地,培植自己的势力,于是当时尚弱小的楚部族受到重视,但同时,周王室派出自己的宗亲血亲驻守江汉地区,并监视楚国,这些姬姓诸侯被称为“汉东诸姬”“汉阳诸姬”“江汉诸姬”,主要包括巴子国、权国、曾国、唐国、罗国、州国、厉国、郧国、贰国、西黄国、息国、谷国、绞国、道国、柏国、房国、霍国、应国、申国等。新封的楚国可谓诸侯列强环伺,周边全是吃瓜群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是黄雀们多了点儿。

但是,这位“铜专员”心无旁骛地承担起采矿、冶炼的专责。他的一个重要岗位,是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今属湖北黄石大冶市的铜绿山矿址。

1973年,这个古代铜矿遗址被发现,这里矿藏极其丰富而且优质,矿体呈垂直分布,竖井、平巷、斜巷、盲井、斜井纵横交错,像迷宫一样;竖炉、焙炉和排水、通风系统设置紧致,表明了当时采矿、冶炼工艺的科学性、先进性。这里还发现了13把铜斧,最重的达3.5公斤。更让世界吃惊的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35枚2500多年前楚国工匠留下的脚印!

考证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开采冶炼的铁铜矿之一,开采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早期,主采时间从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开始,经过周朝,一直到秦汉,持续1000多年。

铜绿山的发现如石破天惊,令世界考古学界瞩目,有人称其为世界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它的原发性、独立性、完整性、开创性特点,实证了中国铜矿开采、冶炼技术以及青铜器制造的悠久历史,有力地驳斥了国外关于中华民族没有原创青铜器的荒谬结论。

天长日久,风侵雨蚀,早已无法准确考证当年铜绿山矿的矿藏量、铜产量,无法量化它对楚国的发展、乃至对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贡献,无法统计这里的铜和铁打制出了多少支楚式剑、流向了哪里,但是,这里的12座炼炉、几十万吨炼碴告诉你,楚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商朝妇好墓发现的、来自铜绿山的兵器告诉你,楚人对殷商的贡献;铜绿山的原材料铸造的“安州六器”告诉你,楚国对西周的贡献;铜绿山遗址上的35枚脚印告诉你,楚国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贡献。

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方能蒂固。这是中华青铜文化的根基,是楚文化的世界性贡献。在人类发展的航船上,中国从来没有缺席。在人类文明的赛道上,再晚的出发都是出发。

一步一脚印,一行一血汗,楚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用自己的生命、子孙,履行着一个偏居小国对大邦王朝的职责,一个野蛮部族对华夏民族的承诺,一个东方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沧桑斑驳的铜绿山还告诉你,楚国的锐气来自哪里,楚文化的底气来自哪里,中华民族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来自哪里。荆楚的风,江汉的雨,一次次洗刷着百万年的史尘;金色的画笔,青绿的皴染,一遍遍涂抹着铜绿山的容颜。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有她。”这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当地流传的民谣。长江边,古道旁,漫山漫坡是开着紫青色的花儿、形状像牙刷一样的草,草的名字叫做“铜草花”。有花就有铜,草下就是矿。

天地一洪炉,古今一大冶。铜绿山遗址是人类文明史的篇章,刷新了世界冶金史的版本,改写了人类青铜史的目录,是中国智慧的结晶、世界文化的遗产。

铜绿山是一朵花,是寂寞却不孤独地开放在长江之滨的历史珍卉;铜绿山是一本书,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烟尘散去又复来,字句深邃、语意绵长的青史;铜绿山是一枚脚印,是古老而强大的中华民族在远古洪荒的年代,留在长江边上一个勇毅、坚定、有力的足迹。

这里,是北纬30°05´,东经114°56′,是青铜的故乡。

青铜著青史,楚地唱楚风,铜绿山只是楚天之下的一座山、一座矿,长江中游两岸还有无数的青绿景象、葱茏诗意。北通巫峡衔远山,南极潇湘吞长江,衔的是湘楚宝藏,吞的是江汉气象;雪水倾蜀峡,烟树连淮邦,倾的是巴蜀云贵西楚情,连的是江淮湖海东吴风;襟三江而带五湖,江湖楚风起,控蛮荆而引瓯越,荆楚吴戈寒;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眺的是楚江,磨的是前朝。楚国地盘上的湘南铜矿、阳新港下古铜矿、九江瑞昌铜岭、安徽铜陵等古遗址,是掩映在长江之滨青绿之间的闪闪亮。

楚国拥有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楚人对铜资源的占有和开发,坚定了楚人勇敢向前的信念,增强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令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不敢小觑。在开采冶炼铜矿过程中,楚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本,更打造了楚文化的理念与观念、品格与意志。可谓青铜壮胆,豪气冲天。

有史为证。《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郑伯到楚国拜访,楚成王慷慨赠之以铜,但立即反悔了,要求郑伯发誓,决不用它铸造兵器。郑伯答应了,只好用这些铜铸造了三口大钟。那是发生在公元前642年,春秋早期的故事,可见当时铜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楚国的豪气与霸气,更能体察到楚国君王的“和平”“非战”等理念。

从前铜故事,半部楚国史。有一种信念叫披荆斩棘,有一种勇气叫披坚执锐,有一种意志叫铜墙铁壁,有一种力量叫斩钉截铁。楚国用信念、勇气、意志、力量,横枪竖戟地开拓新的天地,刀撇剑捺地书写恢宏篇章,铭刻在青铜之上。

千里楚地铺简牍,长江上下一线穿。这条线,就是地球北纬30°线,一条神秘的文明线。

这条纬线附近,不仅聚集了许多世界文明成果,还蕴藏了大量自然瑰宝。中国的长江围绕这条线弯弯绕绕地奔腾入海,众多的矿产资源汇聚在长江流域。勘查表明,中国已探明的铜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而长江中下游是集中区,铜产量一度占全域产量的三分之二。长江流域的矿产为支撑中国的青铜时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长江流域是黄金宝地,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与铜资源丰厚、“金道锡行”等铜路的形成,不无关联。长江孕育了生命,滋育了万物,养育了生活在这片流域上的人们,是楚国的生命之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北纬30°线,也是楚国的生命线。当年被商王朝从中原地区驱赶出来,流浪于汉水,流落在丹淅,最后定居在江汉平原,建都郢于今天的湖北江陵,这里正是北纬30°16’、东经112°44’。楚国从这里起步,在这里发迹,它背靠南方,头顶西南,脚踩东南,剑指北方中原。楚国成也于此,败也在此。千百年来,楚人生生死死、起起落落,楚国争霸逞强、兴衰荣枯,都在围绕这条线做等幅律动。

北纬30°线,像一条中轴线,几乎穿越古老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势力范围。楚国八百年,七次迁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入楚都郢城,楚顷襄王仓皇出逃;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东迁楚都于今天安徽寿春;公元前223年,秦破寿春,俘虏楚王负刍。至此,八百年的楚国在寿春谢幕。这里是北纬31°54’、东经116°27’。

这一奇特现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唯有楚国如此,天下独一份。这里有巧合的因素、偶尔的成分,但从中不难判断出楚人楚国对长江、汉水的依赖,对楚地资源的倚重和天时地利的借势。既打得出去,又收得回来,收放有度;既纵横千里,又守土有责,万变不离其宗。

历史的车辙曲曲折折,生命的轮回弯弯绕绕,历尽苦难,方能铸就辉煌。从起点到终点,楚国沿着这条线在展开、在对接,在延续,坚守和编织自己的主线,坚持自己的遵循和方向,一条道走到底,负重前行,玉汝于成。

江河烟云里,极目楚天舒。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凝成中华文化的瑰宝,与其他文明成果一道,构成北纬30°线上的一道人文景观,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