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文职人员:“不与征战,亦为华章”,为强军兴军谱新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2-08-01 08:45:58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的日子。95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分类施策,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发挥好军士和文职人员作用。文职人员是在军队编制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非现役人员,他们是人民军队的新组成、保障打赢的新力量、筑梦国防的新引擎。

“不与征战,亦为华章”,文职人员正用自己的方式与现役军人共同谱写新时代强军兴军新篇章。我们邀请五位文职人员,讲一讲他们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奋斗经历,展现以“文”立名,以“军”立身的广大文职人员的精神风采。

陆军装备部某航空军代局文职军代表刘文法(中)在大修企业外场带教新人。新华社发

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刘江(前左二),在中部战区空军某通信营与官兵一起讲述漫画背后的党史故事。新华社发

河南省军区安阳干休所官兵和文职人员在聆听“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占山(中)讲授的党课。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对研究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

讲述人: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王珂

我的家里有好几位老兵,打小就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我爷爷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多次光荣负伤,去世时骨灰里还找到七块弹片。奶奶曾是一位军医,跟爷爷的相遇很像《亮剑》的剧情。爸爸年轻时在导弹部队服役,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自己干打垒建营房,喝一碗水,半碗是泥。我在清华度过了从本科到博士的青春岁月,看到了很多同窗携笔从戎。我的导师,也是一位曾在部队立过功的老班长。博士毕业那年,赶上军队向社会公开招聘文职人员,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幸运地登上了军事科学院这艘“军事科研航母”,成为一名军队科研人员。

入职之前,我问起要如何适应部队生活,老兵们笑了:“‘新兵蛋子’,你记住,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就能打胜仗。”我也笑了,响亮地答道:“是!”但我没想到,入职后在科研思路的转换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幸而,领导和同事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关照。同办公室的研究员手把手教我写报告,老同志们嘱咐我抓紧时间“认路赶路”,领导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勉励我“再加把劲”……这些铁血军营中的温情,让我充满斗志。入职3个月,我就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成果,增强了做军事科研的信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领受了相关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也是我第一次参与真正意义上的“急难险重”——任务完成以“小时”计时,标准要求按“最高”划定,必须拿出“三更灯火五更鸡,甘把忠骨埋红山”的劲头,做到“不吃不喝不睡也要完成任务”。经过不懈努力,我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自此以后,我在这条道路上快速奔跑,收获了“四有优秀文职人员”“青年科研标兵”等一个个荣誉……

做军事科研,最怕脱离部队实际。还记得,一位一线部队的同志和我们座谈时说:“你们做科研时一定要想想我们,你们犯的一个错误,可能要用战士的命去填。”这句话振聋发聩,我一直牢记在心上,再下笔时加倍谨慎。对研究结论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部队胜利负责,成为我坚守的信念。值此建军95周年之际,我深深地感到,穿上这身“孔雀蓝”是我人生中最无悔的决定,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八一军旗的指引下,筑梦远航,破浪前行。

为部队破解棘手难题

讲述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文职教授 王海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文职教授王海(左一)在指导学员。汪银银摄/光明图片

今年的八一,是我在部队度过的第26个建军节。20多年来,我与教学团队始终把备战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利用课程间隙,几乎走遍了全军电子侦察哨位,仅青藏高原就去过20余次。通过实际参与各类任务,破解了部队的棘手难题,也反哺了课堂。

随着我国所处的地缘环境日趋复杂,主要对手的各类新体制电子信息装备“幽灵”般频繁活动于我周边海空域,电磁威胁日益突出。十几年前,某新型高空无人侦察机首次飞临我周边空域对我实施抵近侦察,资料显示该型飞机携带先进的成像雷达,具有全天候电子侦察能力,但我一线部队始终没有截获该侦察机的信号。身处一线的学生联系到我,我立即赶赴现场,与学生一起查阅该型无人机和机载任务设备资料,分析信号、排查频率。很快,我们发现了“异常”数据,立刻通过优化测量方法、逆向数值分析等还原其面目,不仅掌握了该型高空无人侦察机成像的能力底数,而且摸清了其在我周边的活动规律和深层意图。在破解难题的那一刻,大家如释重负。

去年,我到某航空兵部队,与我们的毕业生一起为预警机、无人机、战斗机等各类平台加载电子侦察数据。目标类型多、平台型号多、加载任务重,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为摸清装备性能底数,我多次往返于学院和部队之间,翻阅了大量资料,挨个仔细请教部队官兵、院校同行和相关工程师。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扫清了准确性达不到预期、目标虚警等障碍,飞行员普遍感到,告警准确率和打击准确率都大幅度提升。

这些年,我和团队多次参与全军重大演习演训,60余次赴边防执行任务,足迹遍布侦察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点位。我们在深山里睡过冰冷的坑道,在戈壁滩经受过风沙的扑打,在高原上抗争过缺氧带来的眩晕,在大海上领教过无情的风浪……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始终坚信“海有舟可渡,山有径可行”。

最难忘的是,能在部队看到我们大批的毕业生。每当疲惫时,我就会想念还在高山海岛一线值班执勤的学生,深刻感受到,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具有时代价值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现在正值军校毕业季,手机里不时弹出即将毕业的学生发来的信息。此去一别,天涯海角,而我将一直在路上,期待跨越山海后的再度相逢。

在平凡岗位上践行铮铮誓言

讲述人: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王洪阳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洪阳在为患者做检查。李进摄/光明图片

对橄榄绿的憧憬和护佑生命之光的愿望,让我选择成为一名军医,从此,服务人民、治病救人成为我不变的使命,稳扎稳打、拼搏奋斗成为我青春的色彩。

2012年,我到解放军医学院攻读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学位。初到科室,即被奠基人姜泗长院士提出的“五种精神”震撼了:以科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奋斗的协作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我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致力于聋病的遗传学研究和军事噪声性聋诊断及干预研究。2019年,我选择转为一名部队文职人员。从“橄榄绿”到“孔雀蓝”,变的是军装,不变的是初心。

作为一名医生,精进医术、为病患解除痛苦是我的本职。我用心对待每位患者,认真书写每份病历,门诊、交班、查房、谈话……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诊疗能力逐步提高。我还和团队一起深入偏僻小村庄,为遗传性耳聋家庭进行全面的听力检测,为其进行咨询和指导。

这些年来,我围绕聋病“遗传机制不明,遗传咨询不完备,基因治疗待突破”等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团队共同谱写出遗传机制、遗传咨询、基因治疗的聋病防治“三部曲”。我还负责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关于听神经病临床诊治多中心项目,主执笔撰写《中国听神经病临床实践指南》,获第四届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等。看着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广大患者和官兵,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

这些年,我多次到基层部队巡诊,为了提高官兵备战训练听觉感知能力,我展开临床防治和科研攻关,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噪声易感的基因变异及可用于早期筛查的生物标记物,有效提升和保护官兵在噪音环境下的听觉功能,增强声音辨识能力,这项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能对战友们有所帮助才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将于平凡岗位上践行铮铮誓言,无私奉献,守护生命。

从军事“小白”到期刊编辑

讲述人:《空军军事学术》杂志助理编辑 宋佳玮

2020年底,我怀揣强军报国的满腔热情,选择了与自己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最为匹配的编辑岗位,成为一名“孔雀蓝”。

针对新入职人员,单位精心组织了系统培训、结对帮带、轮岗锻炼,使我们快速熟悉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我们还在空军组织的新进文职人员岗前集训中进一步体味“兵之初”,通过一日生活制度、体能训练、队列训练,身上少了份年少稚气,多了份血性胆气,少了柔弱的“书生味”,多了雷厉风行的“兵味”,实现了从地方青年到军队文职人员的身份转变。

开始工作后,一道难题摆在面前——作为一个对军事知识毫无储备的“小白”,却要对专业领域作者的文章“评头论足”,这让我与作者沟通时底气不足。为帮助像我一样的新进文职人员快速成长,单位党委持续加强对文职人员队伍的学术培育、摔打磨砺;编辑部领导以“一人一策”个性化帮带,帮我量身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在“搭台子”“压担子”中放手让我承担大量重要任务。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研读期刊近3年刊发的所有论文,并找出编辑的三校样,与作者原稿比对学习,细细揣摩领会其中用意。渐渐地,我在编辑工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从能够独立完成稿件初审、编辑,到胜任单期杂志的执行主编工作,统筹期刊从策划、选稿、编校、排版印刷到出版发行的全流程,实现了很大的进步。

我所在的期刊隶属军队科研单位,看到前辈们为了科研任务加班加点,攻破一道道“卡脖子”难题、取得累累硕果,我深受激励。于是,我在做好期刊编辑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军事理论课题研究。先从负责编辑的军事后勤领域入手,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文献,逐步在该领域增加理论积淀。结合自己在传媒领域的专业基础,我跟踪研究军队政治工作、军事舆论宣传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撰写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两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6项课题任务,独立研提40余条科技信息简报呈送上级领导机关参阅……在从一名军事“小白”进阶为能编会研的青年骨干的路上,我羽翼渐丰。

奔跑的人生最充实,我将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青春姿态,跑好自己这一棒,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努力成长为一名堪当重任的军队文职人员,不负军旅韶华。

部队在哪就把歌声舞姿送到哪

讲述人:陆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助理工程师 郭丰

部队文职,为万千怀着军旅梦的各界人才提供了圆梦的舞台。2019年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一发布,我便兴奋地看到了实现自己“花木兰”梦的可能,毅然报考。经过艰苦努力,如愿成为军队文职中的一员。

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我认识到文职人员虽不着戎装,却同样是一名“战斗员”。当我举起右手宣读文职人员誓词那一刻,就坚定了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决心。这里的试验场就是我的战场,我不仅亲眼见到许多先进的武器,还能亲手鉴定它们的性能。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份光荣。

建军节来临之际,我有幸参演了庆“八一”文艺会演,这是我来到部队后参加的第3次演出。晚会在开场舞《领航》中拉开序幕,文艺战士们踏着激昂的旋律,用歌舞等表演形式,生动展现了军人时刻等待冲锋的号令、在战旗上书写荣光的精神风貌。

此次演出时间紧、任务重,但文艺队员们面对困难不皱眉,咬牙坚持不掉队,做到了小病坚持表演、轻伤不下火线。“部队在哪里,文艺战士就应该把歌声、舞姿送到哪里!”这是我们文艺队员共同的心声。

军营给了我新的梦想、新的开始。我愿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一名文艺战士,为战友们带去欢笑。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我会尽己所能,阔步前进,永不言弃,写好军旅人生的每一页,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军营,不负时代重托,为国防和军队事业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魏寅、张明哲、马权、王宗怡、陈峥、毕琦、姚天宝)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1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